“第一百四十七章·移民問題”(1 / 2)

讓我們記住,公正的原則必須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

——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

從實施軍功等級製度以來,撒丁島改革計劃就正式步入正軌了;而那些原本不願意支持奧古斯都家族改革的富人階層也在貴族之位的誘惑下心甘情願的支持改革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另外一項工作卻擺上了奧斯卡的桌子上,那就是有關於羅馬移民的安排問題;也不知道馬克森提烏斯家族是怎麼將這些羅馬平民騙過來的,反正現在他們已經成為了奧斯卡最大的包袱。

奧斯卡之所以堅持要大量的羅馬移民給自己添麻煩,不僅是為了擴充撒丁島的人口和兵源基礎;更是因為以下五個方麵的考慮:第一,移民對於國家的鞏固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二,移民對於促進民族融合、解決民族融合有著巨大的作用;第三,移民有利於文化傳播;第四,移民有利於人口的合理分布;第五,移民的過程本身就是開發的過程。

一個國家,不但要有領土,而且還要有人民。光有領土,國家是不能鞏固的,除非沒有任何人對這個地方感興趣。在這一點上過去如此,將來也是如此。人類曆史上曾經有過有了領土而沒有人去占領的教訓。奧斯卡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要行使它的主權都離不開它的國民。當然,我們在讚揚移民的同時,也要認識到過去許多移民都是被強製遷移過去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奧斯卡確定移民計劃之後主張采取各種積極政策,而不是通過政治、軍事等壓力;使移民在新的領地得到更好的發展,促使新的領地繁榮,鞏固領土。

民族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民族融合、相互學習;需要指出的是,一個民族的特點隻要不是被迫去改變,隻要他自己選擇去改變,都不要緊。對於民族文化,一方麵要保護;另一方麵,各民族也有改變自身的權利。在羅馬曆史上有過多次移民,成功的移民對於民族融合、共和國穩定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要真正使移民得到益處:一是要使遷入地比遷出地生活條件、文化氛圍好;二是遷入地的拉力和遷出地的推力都必須足夠得大。

移民是文化傳播最活躍的載體;羅馬人原來喜歡穿寬袍大袖,越是有地位的人越是要掩蓋形體。北方的遊牧民族要騎馬,要狩獵,服裝都是緊身的,行動便捷。羅馬人通過移民與遊牧民族接觸學到了這一點。再有,以前羅馬人習慣席地而坐,盤腿坐在席子上,而北方高盧民族蠻族人騎慣了馬,平時坐在小凳子上。因為蠻族人逐步內遷,羅馬人逐步接受了胡人的習慣,並且製成各種椅子。

農作物的傳播可以通過流動人口,比如通過商人,通過海上的貿易將新品種傳進來,但是新作物的推廣就離不開移民了。農民最現實,將新作物種子給他,他未必會要。但看到外來移民種新作物豐收,收入高,他就會主動學。不僅作物都是隨著移民的遷移而得到傳播推廣的;還有,音樂、舞蹈、藝術等等都是靠移民傳播的。

全世界人口分布都不可能均衡,這是正常的,因為地理條件不同。而且,世界潮流不是人口更加分散,而是高度地密集。比如羅馬的人口集中在拉丁行省和坎帕尼亞、阿普裏亞、布魯提恩地區。希臘和埃及也是這樣,都大規模集中。但是集中和分散都要講究合理,合理的分布就需要不斷通過移民加以調節。未來可能有更多的人往海外行省遷,但是北方也需要移民,北方需要的人口不在於數量,而是需要質量。人口的合理分布需要經常性的人口調動,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口能充分發揮作用,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也離不開移民。

農業社會主要是靠人力,一個地方不可能自己在短時間內產生很多人口;要使它出現一個大的變化,就得靠外來的勞動力和人口,所以曆史上每個地方的開發動力都來自移民。完全靠本地,許多地方既缺少勞動力,也缺少先進的生產技術,甚至連好的農作物都沒有。在此時,農業的發展基本上跟人口成正比,所以羅馬人的地區開發就是一個不斷移民的過程,什麼地方移民成功了,開發也就成功了。還有些地方已經開發(北方邊境地區),但是經過戰亂又荒蕪了,又倒退了,重新開發的動力主要靠新移民。

這些方方麵麵都是移民的巨大好處,也是奧斯卡想要徹底將撒丁島納入羅馬社會的必備過程;當年西西裏島的上西西裏亞行省也是在經曆了大規模的羅馬移民之後才正式成為羅馬人的領地的。可惜的是,因為利利俾戰役的失敗上西西裏亞已經成為了漢尼拔的領地,羅馬人數十年的努力也隨之付諸東流了。而且,伴隨著移民而來的不僅有好處,也有很多麻煩。

其中最大的麻煩就是羅馬移民與撒丁島原住民之間的激烈矛盾;隨著馬克森提烏斯家族送來撒丁島的移民越來越多,奧斯卡已經將第一批登陸上來的總計兩萬人口的移民全部遷入了卡拉裏斯城內。但是,移民與原住民之間產生的矛盾卻讓奧斯卡焦頭爛額;因為移民們雖然在羅馬本土隻是貧窮的無產者,卻在來到撒丁島之後把自己當成了撒丁島上的高等人。而撒丁島的原住民們自然也是不願意受這樣的氣了,於是雙方之間就爆發了極為激烈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