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21)(1 / 3)

“你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向省長看似肯定,實際卻不以為然。“但畢竟是站在濱州一市的角度看問題,這就有局限性。打造l省對俄貿易的‘航空母艦’,建設東北亞外貿中心區,是國務院做出的決策,臨海地區之所以地改市,國家就是希望新的濱州市能成為這個中心區的最大平台。這是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是個拖延不得的任務。所以省委省政府特別關注濱州市能否邁好這第一步。兩個月前我來濱州時,聽到文昆同誌、匡彬同誌介紹外貿公司改製問題,感覺他們的方案是可行的,濱州經濟落後,地處偏僻,財力緊張,引資不易,更要善於利用本土企業的資金優勢。騰鼇集團有這方麵的優勢,那就揚其所長為我所用嘛!這也是符合十七大精神的。在這一點上,切不可糾纏於‘國’啊‘民’啊這些枝節問題,還是小平同誌教導我們的,不要被姓‘社’姓‘資’綁住手腳,發展才是硬道理嘛!”

這一通滔滔宏論,令程可帷無法再深入闡述自己的意見,如果硬要拗下去,勢必與省長發生正麵衝突。而一個事實是,自始至終,向世群的態度都是明確的,他作為下級,根本無法說服省長改變既定方針。沉默片刻,他提出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市委和市政府不能對這項工作完全放手,改製後的企業,要建立健全黨委和工會組織,盡管企業性質由“國”變“民”,但必須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企業中能夠得到切實貫徹。

“我想以改製後的騰鼇國貿作為試點,為以後在民營企事業單位普遍建立黨的組織和群團組織找到一條新路子。”程可帷堅定地說。

“這在全省都沒有先例……”向世群稍沉吟一下,頷首道,“也罷,你們可以嚐試,搞好了,或許還是個經驗呢!具體想法,可以向盧部長彙報一次。”

向世群叫來秘書,取出l省沿海地圖,粗大的食指沿著海岸線由上而下。

“看看,真是黃金海岸啊!”他感慨地說,“可帷,這次在韓國參觀了stx托拉斯集團,他們的造船實力位居世界第六,這幾年,造船業已經成為韓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但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一些低端產品全是在我們國家生產的,據說韓國船企搶到的全球64%的訂單,一多半是由中國完成的。他們利用我們的低成本優勢,將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轉移到中國沿海,借以增強自身競爭力。可以說,韓國造船業給gdp的貢獻率,靠的是我們國內的大大小小船舶企業。長此以往,我們的造船業勢必要淪為韓國人的附庸。因此,我有個新的設想。你來看——”

向世群的手指點在鯨魚灣港一帶。“鯨魚灣港擴建後,港區外延線還有幾十公裏沒列入開發計劃,濱州市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上一個造船廠怎麼樣?”

程可帷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是一個他完全沒有想到的問題。

“省長,濱州市可是毫無造船業基礎啊!”

向世群笑了:“基礎都是要從一無所有開始打造嘛,開設保稅區,以前有什麼基礎?這不也有了良好開端!現在國家正在等著l省拿出一個鯨魚灣港的長遠發展規劃,借著這個契機我們把它做大做強,力爭多上幾個項目,項目就是增長點啊!”

“隻怕條件不具備……”程可帷說。

向世群充滿激情地說:“條件要靠我們主動去創造,等到條件都具備再去上項目,那還不是晚三秋了?所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慶人這個創業方針我是很欣賞的。國務院提出建設東北亞外貿中心區的戰略考量,就是最好的前提條件,我們必須抓住這個難得機遇啊!”

看程可帷似乎仍有畏難情緒,向世群把話往回收了收:“當然這隻是我的一個初步設想,具體有沒有可操作性,還需要你們認真加以研究,我是當做一個題目出給你們的。”

匡彬獨自在辦公室裏翻閱政府工作報告的草稿。地改市後的首屆人代會即將召開,他要在會上向人大代表們報告工作,這份報告稿下午要提交市委常委會討論,他想再做做潤色。這時傳來敲門聲,他說聲“請進”,便見薑大明麵帶喜悅地走進來。

“什麼事這麼高興?”匡彬瞥他一眼,依然專注於手裏的材料。

“程大書記這回可是碰了個軟釘子!哈哈!向省長才不慣他呢!”薑大明發泄般說。

匡彬明白他的意思了。這次向世群來,明確表態支持市外貿公司轉製方案,客觀上是對程可帷的否定,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既是哈文昆和他匡彬的勝利,無形中也會對程可帷的威望產生一定的負麵影響,所以薑大明才會感到開心。這家夥一直在為程可帷對他的批評而耿耿於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