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漢朝,今夜請將我遺忘(2) (1)(1 / 3)

牛人趙充國。

劉病已要找的人,是牛人趙充國。

班固說,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比如,秦有白起、王翦;漢有李廣、公孫賀、蘇建、上官桀、趙充國等人。以上這些牛人,都是以勇武顯聞,那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山西之地,勢近大西北少數民族。大西北少數民族,向來以彪悍著稱。比如匈奴,你不惹他,他們也常來搞你。大冬天的,他們沒有地方去,就集體騎馬到邊境開搶。本來漢人居住在大西北,長年被風沙吹來刮去,種出點東西來也不容易,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你搶。於是久而久之,大西北一帶漢人,亦養成好鬥風俗。他們長期備戰,騎兵練射,翻身跳馬,百步穿楊,那是家常便飯。

趙充國當兵時,正值漢武時代。渴望當大將軍的趙充國,真是碰上了好時代。曾記否,公元前99年,趙充國三十八歲。他以假司馬身份,隨李廣利將軍出征匈奴。那次,趙充國一舉成名,天下無人不識。

回來後,劉徹就拜趙充國為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時,趙充國因為平反少數民族叛亂有功,被劉弗陵拜為後將軍。再後來,趙充國和霍光一道,擁護劉病已登基,有功,被封為營平侯。

說了這麼多,不僅說明趙充國很牛,而且更要說明的是,這個老將對於劉病已很重要。趙充國能打,敢打,威名赫赫。還有,他老人家熟悉西北少數民族,找他談事,絕對靠譜。

於是,很快的,劉病已和趙充國就匈奴侵犯車師國之事,交流了意見。在打不打這個問題,趙充國意見堅決,主張必須打,一定要打。

怎麼打?趙充國是這樣認為的,匈奴已出動全部兵力,現在可趁他國內空虛,一舉搗碎他的西部軍區,讓他做夢都不想再到西域騷擾。

然而,就在劉病已和趙充國討論得很熱烈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跑過來要摻和。這也是一個牛人,但不是牛將,而是牛相。他就是漢朝現任丞相魏相。

魏相給劉病已上書,發表了他的意見。意見很長,總結起來,隻有一句話:反對大規模出兵。

魏相反對的理由如下:

首先,最近匈奴不但不敢來騷擾漢朝邊境,還將以前搶去的老百姓一一遣送回國。那可是善舉啊。然而,匈奴爭奪車師國,那是小規模戰爭,不必小題大做。

其次,漢朝的老百姓,特別是邊民,都還很窮,經不起折騰。征戰是最燒錢的,燒錢又是老百姓最難受的一件事。把報複匈奴的小快感建立在漢朝廣大窮苦老百姓的大痛苦之上,不值。

老實地說,魏相以上那番道理是很牽強的。魏相說,匈奴最近不敢騷擾漢邊,那騷擾車師國的漢軍,就不是騷擾嗎?退一步來說,最近不騷擾漢邊,以前騷擾的就不算了嗎?還有以後呢,他們就不想來騷擾了嗎?這是其一。

世界上沒有不燒錢的戰爭。有時候,以戰止戰,是和平事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看,趙充國的意見也沒有什麼不對的。這是其二。

然而,我們值得肯定的是,魏相的出發點是好的。他的意思就是,能不打就不打,少打就少勞民傷財。

的確也是,漢朝自文景之治以後,我們好多年沒看到在長安街頭上,漢朝老百姓互相攀比,說誰家的馬好的幸福情景了。是誰打破了漢朝人那樣幸福的日子?當然是劉徹。

劉徹是漢朝最能燒錢、最敢花錢的皇帝了。因為他能燒敢花,所以弄得天下民不聊生,盜賊四起,就差沒造反了。然而,劉徹燒錢也算是燒出了豐功偉績。打怕匈奴,征服四夷,開通西域,這些都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戰爭的破壞力和傷害度,實在太大了。幸好,劉徹晚年一悟成佛,下了罪己詔。從此,處於經濟崩潰邊緣的漢朝,慢慢恢複了元氣和活力。

應該說,在恢複漢朝經濟,建立廉潔政府的過程中,劉弗陵和劉病已的表現是很優秀的。特別是劉病已,上台以來,輕徭役,薄賦稅,還經常變著花樣大赦天下。漢朝老百姓也發現,文景之治時的美好日子,好像又回來了。 感謝劉弗陵,感謝劉病已,感謝霍光、魏相。沒有他們,就沒有漢朝昭宣中興的美好局麵。

就這樣,魏相的美好建議,征服了劉病已。於是,劉病已決定放棄漢軍在車師國的既得利益——大量墾田,隻派出一支邊防軍去接救鄭吉。邊防軍把鄭吉的屯墾兵團護送到渠犁,並把車師國政府和人民也搬到了渠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