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手法上,《詩經》中的“賦、比、興”,《周易》都已具備。“賦”如《睽》卦,直敘旅人途中的所見所遇:“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興”如《漸·九三》:“鴻漸於陸,夫征不複,婦孕不育”,《明夷·初九》:“明夷於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比”如《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人,凶”,比喻幹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會闖禍的。用比喻來象征吉凶,可以有較大的靈活性,便於占筮者把問卦者的遭遇、身世、命運聯係起來加以附會,並作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和推斷,因此在《周易》中使用較多,這也是符合占筮書的實用功能的。此外,《周易》中運用了不少虛詞、同義詞、雙聲迭韻詞,尤以迭字為多,表明在詞彙的靈活運用上,它是取得了成就的。

解《易》之作最早是《易傳》,共7種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係辭》上下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統稱“十翼”。舊說它們是孔子輔《易》之作,自宋歐陽修開始,就對此提出了懷疑。近代學者多認為它們非一人一時之作,雜出於戰國、秦漢間人手。《彖》與《象》中的大傳(解說卦辭部分),主要是宣揚儒家政治、倫理、修養等觀點的。《象》中的小傳(解說爻辭部分),強調爻位說,是為尊奉君位而作的。《係辭》與《文言》是前人解經遺說的輯錄。《係辭》上下兩篇,是《周易》的通論,以論述《周易》的義蘊與功用為主,是《易傳》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它闡述宇宙事物間的矛盾與發展,如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觀點,具有樸素的辯證因素,但也有一些唯心史觀的論述。《係辭》的文字結構不甚謹嚴,常有文義相重複的地方。《文言》是《易傳》中專門用以解說《乾》《坤》兩卦的。解《乾》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坤文言》,內容隻是借解說卦爻辭來提出一些觀點,供統治者借鑒。後出的《說卦》收錄了漢初經師的“卦象”、“卦德”說;《序卦》和《雜卦》是對卦義的兩派解說。以上這些,都是早期對《周易》的解說。

在以後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解釋《周易》的著作不下千種。《四庫全書總目》說自漢至宋,說《周易》者有所謂“兩派六宗”:“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房)、焦(贛),入於□祥;再變而為陳(摶)、邵(雍),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頤),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裏,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經部·易》)其實,這許多“派”和“宗”,大都是“援《易》以為說”,合於《周易》真義的並不多。

北京圖書館藏王弼《周易注》宋刻本。舊注比較通行的有阮元校勘《周易注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本。新注有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通義》、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