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戲的演出,一方麵繼承了宋元戲文、元代雜劇、明代昆腔和諸腔的大量劇目,一方麵又不斷把文人劇本、說唱詞話、曆史演義和民間傳說搬上舞台,因此逐漸積累了數量驚人的劇目。但是,由於地方戲不為文人所重視,又由於其劇目數量過多,曆來沒有人對之進行專門的著錄工作。清代“百本張”抄本《高腔戲目錄》裏分行當收錄了高腔各角色偏重的劇目以及整本大戲共204種,十分寶貴。清代花部亂彈和梆子、二黃、西皮的演出劇目,在一些筆記雜錄裏陸續有記載,如《揚州畫舫錄》、《消寒新詠》、《劇說》、《燕蘭小譜》、《金台殘淚記》、《都門紀略》、《菊部群英》等書,所記不下幾百種。關於近代京劇和梆子聲腔劇種的劇目,今人有統計數字,曾白融主編的《京劇劇目詞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版)裏收錄清代以前題材的京劇劇目5000種左右,《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收錄清代以前題材的各地梆子聲腔劇種的劇目4000多種,其中大多應該是從清代傳演下來的劇目。五六十年代,福建戲曲工作者曾對當地保存的古老劇種莆仙戲和梨園戲的戲曲抄本進行整理,也搜集到5100多個劇目。
把清代各個地方戲裏的劇目集中在一起,可以看到,其內容的時間跨度從上古一直延續到近代,幾乎涵括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的曆史、神話、傳說、軼事,龐雜紛繁、林林總總、縱貫橫連、蔚為大觀。當時普通百姓的曆史和文化知識大多來自戲曲,其中滲透著對中華文化雖不精確但卻更為逼真貼近的了解。如果我們把地方戲的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就可以開出一張長長的曆史事件表格。
地方劇的題材最早集中在周代殷祚的征伐故事上,其本事來源多為《封神演義》、《武王伐紂平話》等小說。其中最為民間所樂道的劇目為《陳塘關》、《哪吒鬧海》、《渭水訪賢》、《反五關》、《摘星樓》等。《渭水訪賢》表現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在陝西渭水河畔尋訪賢人薑子牙,請其出山輔佐滅商的故事,在民間最受歡迎,所謂“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成語即由此出。
春秋戰國故事是另外一個得到重點表現的題材。其時列國紛爭,戰事頻仍,朝廷更代,人世變遷,社會的動蕩幅度很大,對於人們思想和心理的觸動也很大,當時人的事跡和遭遇為後人提供了充分的經驗與借鑒。由於古代史傳文學為這一時期的曆史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從《春秋》三傳、《戰國策》、《史記》到《吳越春秋》、《東周列國誌》,而這些著作大多被作為古代啟蒙必讀的教科書傳誦,因此其中的許多故事都家喻戶曉,後來就被戲曲廣泛地搬到舞台上進行演出。其中如《焚綿山》、《清河橋》、《絕纓會》、《八義圖》、《海潮珠》、《戰樊城》、《昭關》、《浣紗女》、《魚腸劍》、《蝴蝶夢》、《善保莊》、《桑園會》、《五雷陣》、《慶陽圖》、《六國封相》、《黃金台》等故事都很有名,一些在宋元戲文、元雜劇和明清傳奇裏被反複采用。
秦代短命,但有一個出色的劇目出現,即表現趙高篡政內容的《宇宙鋒》。隨後楚漢的沙場征戰再一次吸引了戲曲的注意力,著名的《鴻門宴》、《蕭何月夜追韓信》、《取滎陽》、《霸王別姬》都是從宋元戲文雜劇到明傳奇到地方戲長期承傳的劇目。另外《蘇武牧羊》、《朱買臣休妻》、《昭君出塞》、《漁家樂》題材也都被反複使用。這些在本書其它部分已有涉及,此處從略。這裏重點提到的是下述劇目:張揚東漢光武帝劉秀及其功臣中興之功的《取洛陽》、《白蟒台》、《上天台》、《惡虎莊》等。
三國故事是地方戲特別是梆子、皮黃係統劇種極為熱衷采用的題材,它們也可說是得到戲曲舞台最為集中表現的曆史內容之一,其中的軍事鬥智和武打場麵充滿了智慧、樂觀、熱烈和驚險的觀賞因素,為百姓所喜聞樂見。三國故事早在元雜劇裏就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主題,度過了以表現生旦愛情悲歡離合為主的明代傳奇階段以後,又在清代地方戲裏更加興盛起來,受到小說《三國誌平話》和《三國演義》的影響,常常演為連台本戲,清宮大戲《鼎峙春秋》的出現更加強了這種趨勢。常為人們矚目的段落有如下幾部分:
一,漢末之亂和英雄輩出。展現漢末局勢動蕩,權臣專權,朝內忠奸鬥爭加劇,天下英雄紛紛聚義,三分天下之勢的苗頭出現等風雲際會場麵,主要劇目如《三結義》、《捉放曹》、《三戰呂布》、《連環計》、《借趙雲》、《轅門射戟》、《戰宛城》、《白門樓》、《擊鼓罵曹》、《古城會》、《三顧茅廬》、《衣帶詔》、《火燒新野》、《長阪坡》等,都集中在這個主題下。其中《連環計》、《古城會》有明代傳奇演出,其它則為清代地方戲劇目,《三結義》、《三顧茅廬》、《長阪坡》等故事為民間所樂道。
宋代又是一個戲曲題材集中的時期。由於其時中國的小說和戲曲正好都獲得成熟並得到極大的發展,當時發生的諸多曆史事件就格外地受到了青睞,被大量和詳盡地采入戲曲的題材。宋代戲曲的內容分布出現了幾個著名的高峰,首先是五代、宋的征戰故事,接著是楊家將故事,然後是一批與包公有關的故事,隨之有水滸故事,最後是嶽飛故事,下麵分別敘述。
朝代更迭時期的群雄蜂起、互相征伐內容曆來是戲曲喜歡表現的題材,五代、宋的征戰過程也沒有被放過。宋太祖趙匡胤及其身旁的名將功臣鄭恩、趙普等成為人們注目的對象。元人羅貫中《龍虎風雲會》雜劇和明代小說《北宋誌傳》、《飛龍全傳》、《殘唐五代史演義》成為後來地方戲取材的源泉。流行戲出有《千裏送京娘》、《打瓜園》、《三打陶三春》、《風雲會》、《高平關》、《陳橋兵變》、《斬黃袍》、《銅錘換帶》、《下河東》、《飛虎山》、《龍虎鬥》等,長期活躍在民間舞台上。
北宋前期的心腹之患是雄居北疆的遼國,由於遼國的強硬進犯,宋真宗曾被迫於澶淵與之簽訂屈辱的“澶淵之盟”,因而抗遼將士的英雄業跡成為人們歌頌的主題,而焦點集中在楊家將身上。楊家將故事由於小說《楊家將演義》的廣為普及和流傳,深入民心,戲曲早就取作題材,清代以後由於清宮大戲《昭代簫韶》和連台本戲《鐵旗鎮》、《雁門關》等的影響,更是形成龐大的陣容。其內容以楊家三代人北上防邊抗遼為主線,穿插奸臣潘洪、王欽若對楊家陷害的針線,唱出一曲忠勇保國的讚歌。按照楊家三代先後為國獻身的事跡,戲出又可大致分成三段。
首段以楊繼業為主人公,從寫楊繼業成親的《佘塘關》開始,中間有《金沙灘》、《七郎八虎闖幽州》、《五郎出家》等,一直到楊繼業殉難的《李陵碑》告一段落,最後還有將奸臣潘洪正法的《拿潘洪》、《陰審》作結。
第二段以六郎楊延昭為主人公,從楊延昭出鎮邊庭開始,流行戲出有《天波樓》、《三岔口》、《寇準背靴》、《青龍棍》、《楊排風》、《九龍峪》、《擋馬》、《孟良盜骨》、《牧虎關》等,內容圍繞抗敵和遭讒展開。中間穿插《四郎探母》、《三關排宴》故事,表現降遼為駙馬的楊四郎身處矛盾之中的困難情景,十分感人,是最為盛演的戲出。
第三段以穆桂英為主人公,展現了女英雄的颯爽英姿、恢宏氣度,是楊家將故事裏最吸引人的一部分,在民間廣為傳誦。從《穆柯寨》穆桂英與楊宗保結親開始,中間有《轅門斬子》、《大破天門陣》、《破洪州》、《穆桂英掛帥》等戲出,把穆桂英的豐功偉績渲染得淋漓盡致,最後則以佘太君百歲掛帥的《楊門女將》作為楊家將全部故事的結束。
接於楊家將故事之後有《珍珠烈火旗》和《延安關》,表現宋代名將狄青的事跡。然後是一批與包公有關的戲,渲染包公的神奇明查和鐵麵無私,其中有以包公為主人公的,如《黑驢告狀》、《烏盆記》、《鍘包勉》、《赤桑鎮》;也有最後包公出場來了結故事的,如寫陳士美負心的《秦香蓮》、《鍘美案》,如出於小說《三俠五義》的《五鼠鬧東京》、《三矮奇聞》、《五花洞》、《拿花蝴蝶》,如出於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的《斷後》、《打龍袍》,如寫天仙張四姐的《搖錢樹》等等。
北宋後期一個流行的題材是水滸故事戲,由於小說《水滸傳》的普及,以及清宮大戲《忠義璿圖》的影響,水滸戲也形成大型的連台本戲,擁有眾多民眾愛好的劇目,水滸英雄們的姓名、綽號及其事跡也為人們所熟知。常演劇目有《翠屏山》、《花田錯》、《祝家莊》、《時遷盜甲》、《大名府》、《貪歡報》、《李逵大鬧忠義堂》、《神州擂》、《青峰嶺》、《慶頂珠》、《豔陽樓》等。另外又有同期《白綾記》、《雙沙河》、《洛陽橋》等單出戲。
金人入侵汴京,占去半壁河山,造成北宋淪亡,於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將嶽飛的業績成為另外一個集中的戲曲主題,其內容大多依據小說《說嶽全傳》,著名的如《嶽母刺字》、《牛頭山》、《嶽家莊》、《金蟬子》、《鎮潭州》、《九龍山》、《八大錘》等。又有散戲《趙家樓》。
元代有一個淫穢戲出《閨房樂》。元末征戰戲有《武當山》、《取金陵》、《戰太平》、《擋亮》等,表現明太祖朱元璋的武功,多出自小說《大明英烈傳》。
明代以後,主要是兩類戲占了主導地位。一類是一些民間傳說故事戲,內容一般不涉及當政,而津津樂道於對鴻福豔遇、奇聞逸事的傳播。例如《胭脂褶》、《遇龍封官》、《永樂觀燈》、《遊龍戲鳳》、《三進士》、《金雞嶺》等。其中也有一些表現了較為複雜的社會內容,如《雙冠誥》、《金玉奴》、《玉堂春》、《春秋配》、《梅玉配》,這些戲的傳播都很廣泛,許多達到了家喻戶曉。另有一個喜劇《辛安驛》,因為在舞台上展現了女強盜的形象,受到人們的注目和喜愛。
另一類戲是反映明代激烈的黨爭和宮闈傾軋,表現忠奸鬥爭的,內容比較嚴肅,例如《忠孝全》、《法門寺》(《拾玉鐲》)、《四進士》、《一捧雪》、《打嚴嵩》、《蝴蝶杯》、《南天門》、《五人義》等都受到民間的傳誦。其中表現明穆宗駕崩後,忠臣楊波、徐延昭為保社稷與李妃之父李良鬥爭的戲最為普及,其劇目如《大保國》、《歎皇陵》、《二進宮》,再加上一個《禦林郡》,在各個地方戲裏傳演不衰。《珍珠塔》、《鐵弓緣》也是受到各地廣泛歡迎的戲出。
清代戲劇一個突出的特征是俠義打鬥戲的陡增。當時社會上俠義小說充斥,以及戲曲舞台上時興武戲、功夫戲的時代背景,是這類戲目大量湧出的主要原因。僅從連台本戲《三俠劍》、《施公案》、《佟家塢》、《施公新傳》、《兒女英雄傳》、《明清八俠》、《雍正劍俠傳》這一係列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到當時的風氣所在。最為流行的戲目是和俠客黃天霸有關的內容。黃天霸原為綠林豪傑,武藝高強,後被江都知縣施仕倫擒獲不殺,感其恩德,成為施之爪牙,助施平滅諸多豪強草莽。主要戲出有《蓮花湖》、《英雄會》、《九龍杯》、《拿九花娘》、《溪皇莊》、《四霸天》、《惡虎村》、《霸王莊》、《義旗令》、《拿羅四虎》、《殷家堡》、《盜印》、《北極觀》、《八蠟廟》、《連環套》等。
清代地方戲劇目裏有一個極其盛行的戲目:《天河配》(或《牛郎織女》、《七月七》、《雀橋會》等),在各個劇種舞台上都見到它的蹤影,但它的形成卻不像一般戲出那樣,經過文人劇本的寫定,再逐漸傳演。《天河配》自來未經文人措手,它的本事雖出自史籍,但曆代文獻對之都語焉不詳。如最早的《詩經·小雅·大東》雖提到織女星的紡績:“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卻沒有說它與牽牛星(牛郎)的關係。《古詩十九首》裏發展了這個神話故事,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的愛情關係已經十分明確。《昭明文選·洛神賦》注引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可見在漢末時候牛郎織女愛情故事已經定型。但以後卻沒見到其它敘事文學體裁對之進行進一步的渲染和發揮,在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宋元戲文、元明雜劇和明清傳奇裏都未涉及,民間說唱文學裏也找不到它的蹤影。在這種背景下,它突然在清代的地方戲舞台上盛行開來,不能說不是一個奇異現象。《天河配》裏體現的那種對於人世愛情殘缺事實的痛苦精神體驗,大概是它能夠感染人心的重要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