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合作事業經驗總結(2 / 3)

農業合作化以後,農民從私有者轉化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強化了農民對集體經濟的依附,個人經營範圍大大縮小,社員生產上的資金需求大大減少,隻有生活上的部分資金困難需要信用社給予貸款幫助,信用社的主要任務也因此變為吸收存款,而存款的大部分又轉存銀行,成為依附於銀行的單純存款機構。這是信用社與社員疏遠的客觀因素。在信用社主觀方麵,淡化了為社員服務的思想,民主管理組織停止了活動,終止了股金分紅,由“民辦”向“官辦”演變,自然也就違背了為社員服務的宗旨,從而導致信用社的業務發展緩慢,支持經濟發展的作用下降。這從反麵證明信用社必須堅持為社員服務的宗旨,業務才能得到發展,才能保持它的合作金融性質。

農村改革以後,社隊集體經濟由集中管理改為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體製,農戶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與五十年代信用社初建時不同,那時的農民是私有者,現在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基本生產單位,但是作為獨立經營的主體,他們仍然從事小規模分散生產,需要資金融通,尋求資金合作,避免高利借貸,以利於生產的發展。發展商品經濟,在生產諸要素中資金具有啟動作用,是農戶發展商品生產不可少的因素。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了避免市場風險,增強競爭能力,通過合作以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是農戶分散經營的本質要求。信用社應當滿足社員的這種合理要求,重新擔負起為社員服務的重任,重塑為社員服務的形象,重建為社員服務的機製,健全民主管理組織,接受社員監督,清除“官辦”影響,恢複“民辦”性質。這是又一個否定過程,也就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強化信用社為社員服務的職能,保持它的合作金融性質。

能否恢複信用社為社員服務的宗旨,是信用社改革的關鍵所在。通過改革,許多信用社在不同程度上恢複了合作金融性質,努力為社員服務,受到群眾的歡迎,增強了信用社的活力,就是證明。

三、農村商品經濟越發達,越要發揮信用社的作用

信用從屬商品貨幣關係,發達的商品經濟是發展信用的基礎,發達的信用又會促進商品經濟的更大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製基礎上的商品經濟,更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信用。信用社經營資金借貸,屬於公有製信用組織,信用社的發展曆史反複證明,它必須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五十年代初信用社創建時期,正是農村商品經濟從起步到空前活躍的時期。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高漲,個體農民自發地進行商品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生產,促進了農業很快恢複和發展,帶來了市場繁榮,民間借貸也大大活躍起來。信用社就是適應這種需要建立起來而且獲得了業務發展的。實踐證明,商品經濟是信用社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且能夠較好地體現和保持信用社的合作金融性質。

可是,從一九五八年起商品經濟的發展勢頭被遏製,在“左”傾錯誤影響下,廢除商品生產的思潮泛濫,雖然被及時製止,一九六一年以後又出現一個恢複商品生產的短暫時期,終因排除商品生產的流毒影響甚大,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把商品生產當作資本主義加以批判,商品經濟一蹶不振。致使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七年的二十年間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長期停留在自給半自給生產狀態。這一時期信用社的業務增長緩慢,有的年份業務萎縮,存貸款數字下降,作用顯著減弱。在上述的經濟大環境下,就連整個銀行機構都缺乏用武之地,甚至把銀行並入財政部門,形成金融機構機關化、信貸行為財政化的嚴重局麵,大量農業貸款被當作救濟款豁免,信用社自然難以保持它的合作金融性質而變為財政性的救濟機關了。這又從反麵證明沒有商品經濟,信用社就難以存在和發揮作用。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指導下,中國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尤為迅速。有計劃地運用貨幣、信用、利率等經濟手段,強化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金融部門的重要任務,在農村尤其要發揮信用社調節和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作用。

按照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在生產諸要素中,資金對其他要素起“粘合”和“催化”作用。發展商品生產離不開資金,同時商品生產也為金融機構提供了發揮作用的經濟基礎。信用社是經營農村信用的主要金融機構,在農村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十年來業務有了巨大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它在農村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再次說明必須把信用社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上,隻有商品經濟才能為信用社開展信貸活動提供大顯身手的廣闊舞台,商品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發揮信用社支持和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

農村商品經濟為信用社提供了業務大發展的良好機遇。建立在農戶分散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必須走向專業化和社會化大生產,才能獲得自身的發展。社會化首先是強化流通環節的合作,從而促進農戶商品生產的正常進行;流通領域的合作首先又要強化信用合作,促進流通的擴大,並排除商品流通環節的中間剝削和資金流通中的高利借款,保護農戶的利益,通過合作使他們創造的剩餘產品盡可能多地留在自己手中,盡可能少地流失,通過合作,把分散的農戶推進社會化大生產的潮流中。中外合作經濟發展的曆史都證明,通過流通環節的合作推進生產合作,是合作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五十年代的合作化如果在個體經濟基礎上重視推行流通領域的合作,大力發展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經濟活躍起來,這時再進行生產領域的合作,就會水到渠成。現在再次麵臨著信用社大發展的良好機遇,切不可輕易放過,而要抓緊這個不可再來的時機,大力發展信用合作事業,推動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