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的對象和任務(1 / 1)

語言學的對象和任務

語言學,顧名思義,是研究語言的科學。語言是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每個正常的人都至少掌握一種語言,但不一定對它有理性的認識。語言學的基本任務是研究語言的規律,使人們懂得關於語言的理性知識。

中國、印度、希臘-羅馬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是語言學的三大發源地。在過去,人們認為古代經典著作的語言是學習的榜樣和寫作的典範,需要好好掌握,因此古代書麵語成了語言研究的對象,口語被看成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言俗語,不予重視。語言研究的任務也隻是給古代留傳下來的政治、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等方麵的經典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語言的規律。所以,那時語言研究處於從屬的地位,還沒有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就是所謂傳統的語文學。在印度,記載宗教典籍的梵語成為研究的對象,印度的語音和語法的研究很早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歐洲,西歐各國有一千多年時間使用古典拉丁文,語法、修辭、邏輯是學校傳授的主課,語言研究圍繞著拉丁文進行,編出了種種語法、詞典、讀本。在我國,古代書麵語——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圍繞著閱讀先秦典籍的需要,人們抓住漢字,分析它的形體,講求它的古代讀音和意義,形成了統稱“小學”的文字、音韻、訓詁的我國傳統語文學。

資本主義的發展衝決了封建割據的藩籬,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市場。這種情況給各個民族國家的語言交際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列寧說:“語言的統一和語言的無阻礙的發展,是保證貿易周轉能夠適應現代資本主義而真正自由廣泛發展的最重要條件之一。”民族市場的形成大大密切了各地區人們之間的交往,人們迫切要求在口頭交際方麵推廣民族共同語,在書麵交際方麵改革和口語脫節的書麵語,確立新的書麵語,做到言文一致。這些要求促使語言研究的注意力從古代書麵語轉到當代的共同語和新出現的書麵語,兼顧口頭和書麵兩種形式。另一方麵,各族人民的交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頻繁,推動了語言間的比較和外語教學的發展。於是,語言學成了以描寫各種語言的現狀、追溯它們的曆史、探索人類語言的共同規律為主要任務的獨立的科學。從研究古代經典中的書麵語的語文學發展到全麵研究語言的語言學,是語言研究的深刻轉折。這種轉折往往是隨著一個群眾性的文化革命運動的勝利而完成的。最有名的例子是歐洲的文藝複興和我國的“五四”運動。西歐和我國的語言研究基本上就是在這兩個運動之後分別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的。

語言本身的構造很複雜,對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語音、詞彙和語義、語法三個部分,對於這些部分又都可以描寫它在某個斷代的狀況,或者探索它的曆史演變,或者進行一定範圍內的語言間的比較去探索史前的演變。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和使用者的心理也有密切的聯係,所以還可以從它同社會、同使用者的心理的關係進行考察。以上這些都是就研究一種語言的基本內容說的。綜合各種語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歸納成語言的一般規律,這是理論語言學的任務。理論語言學的水平決定於具體語言的研究成果。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有些語言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大部分語言還研究得很不夠,甚至還沒有人去研究。所以理論語言學就其目前的狀況來說,隻是綜合了一部分語言的研究成果,有待於不斷補充和修正。同時,語言有共性,局部的概括有助於認識一般,指導新的研究。我們這本書是理論語言學的入門書,講述三方麵的問題:語言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語言的結構,語言的發展,目的是給學習和研究語言的同誌提供基本的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