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陀螺說到民族遊戲(2 / 3)

鐵陀螺放在一塊小平麵,或呈凹形的盒盤中,使其旋轉碰撞,陀螺不論自轉出界或被撞出界都判失敗,其中有重量講究,也有技巧功夫。

台灣桃園縣大溪鎮等成立了陀螺俱樂部,加大陀螺,增加重量。陀螺用原木製成,高0.6-0.7米,寬0.3-0.4米,少則4至5公斤,大者十幾公斤,甚或達到40-50公斤。抽繩粗如拇指,長7-8米,陀螺緊平纏好後,用力向前拋去,待陀螺行將著地,猛反身抽繩快跑,讓陀螺在地上旋轉不停,旋轉時間長者為勝。該鎮俱樂部有百餘人善打60公斤的陀螺。

南方民族中較常見的遊藝活動除常見的抽陀螺外,主要還有打秋千、玩毽子,還有拋繡球、丟花包、跳竹竿、霸王鞭和母雞抱蛋等。

打秋千千古已有之,不惟中原地區盛行,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都普遍喜愛。南方的秋千有三種:一種是橫軸吊繩式的蕩秋,一種是左右旋轉的磨秋,還有一種是上下轉動的輪秋。蕩秋最普通,隻須在一根橫梁上吊起繩子即可,最原始的是苦聰人的“阿線”,用一根葛藤拴在樹間,人坐藤上,來回蕩漾。彝族的蕩秋,多在村口的大樹上,兩樹之間搭著一根橫梁,吊起兩根繩子,繩的下端係著木板,每當過彝年時,男女青年都以蕩秋千作為一種社交手段。壯鄉的村口旁,利用高大的榕樹、果樹架秋千,三三兩兩,輪流蕩漾,談笑風生,其樂無窮。納西族在除夕之日都要在村頭、村尾架起秋千,先用鬆木支起兩個三角架,然後在三角架頂端搭起橫木,吊繩末端安有踏板,離地約一米左右。

秋千豎成,全寨慶賀,先由長者試蕩,說一番吉利話以後,由新婚夫婦蕩秋,依次而上,進行比賽,有單蕩、雙蕩兩種,直到正月二十日下午,鄭重撤除秋千。

磨秋,又叫扁擔秋,它是在地上埋起一根直木,高一米許,頂端稍尖,作為中軸,然後於柱頂架起一根兩三丈長的橫木,使之能左右轉動、升降,人伏在橫木兩邊,或者騎坐橫術,利用人的後蹬力推動,如同推磨一般,故稱“磨秋”。哈尼族對磨秋特別重視,每年的“苦紮節”(即六月年),各村照例要立磨秋,連夜伐木,天明前運回村寨,拂曉開立,秋成,舉行“叫秋”儀式,年青男女騎坐在秋板上,大升大降,旋轉自如,歌聲、歡笑聲響徹山穀和原野。

按哈尼族的規矩,立磨秋必須殺雞宰豬以祭,大宴賓客,除孕婦而外,無論男女老少都得參加,新生的嬰兒也得由父母抱著去蕩一蕩。彝族、仡佬族、布依族等也有這種磨秋。

輪秋又叫轉秋,它的結構比較複雜,先要豎起幾根直木為支架,安置可轉動的滾軸,又於軸上安裝一個形如車輪的秋架,秋架上對稱吊繩安秋板,每次可坐四人或八人,靠輪流蹬地和秋千擺動之力轉動,忽上忽下,極為驚險。阿昌族的“風車秋千”,是在滾軸上安一個十字架,於架的四端安裝秋板,可供四人乘坐,旋轉起來,猶如風車,人在秋上,時而淩空,時而著地,上下往複。

怒族的轉秋,猶如紡車,姑娘們坐在秋上,飛轉起來,有如錦繡花簇。湘西苗族的“八人秋”,可坐四男四女,開蕩前先由“秋公”、“秋婆”念四言八句,唱“開秋歌”,然後依次而上,快速飛轉,待速度減慢停了下來,坐在最重處的人就必須唱歌,一直唱到大家滿意為止,故有“豎秋千,八人坐,誰轉上邊誰唱歌”之說,因舉行這一活動在金秋時節,所以稱為“趕秋節”或“調秋會”。

毽子許多民族都有,這裏介紹三種。壯族有手毽和足毽之分:手毽用筍殼剪成小圓片疊起來穿孔,插上一束雌雞翅膀上的羽毛,綴以薏苡仁串成的小圈,毽中心插著一枝點燃的香,兩人或四人對打,一來一往點動成線,在夜空劃出一條光亮的拋物線,薏苡相碰發出清脆的響聲,極為有趣;足毽用碎布包銅錢做底座,插上雄雞毛,用腳自踢、對踢或幾次傳遞。侗族稱毽為“哆毽”,有稻草毽、青草毽、蘆葦毽和雞毛毽四種,用手拍擊,以高、遠、準為佳。比賽時雙方對打,正中站一“寨工”,他不斷奔跑、跳躍,以手截取飛動的哆毽,被截住的一方就當“寨工”,輪流更換,因此項活動多由情侶參賽,故稱“飛花傳情”。苗族稱毽為“打麻油”,基本動作有磕、蹦、拐、盤四種,“磕”是用膝蓋將毽子拋起,“蹦”是用腳尖上踢,“拐”是用腳的外側反踢,“盤”是用兩腳交替踢打,如有遠方青年來村,先行對歌,然後打毽,如來客為男子,則由女子出場,如是女子則由男子對打,來回穿梭,猶如雛燕展翅。

拋繡球是壯族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活動,已有千餘年曆史,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說:“上已月(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所謂繡球,就是用綢緞或花布做成的彩球,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和菱形幾種,大如拳頭,內盛豆粟、木棉或穀殼,上係彩帶,下有絲附,由姑娘精心製作,借以傳情。拋繡球多在春節期間或歌圩活動中進行,由姑娘們發出邀請,小夥子擁躍參加,地點在村外風景如畫的曠野。男女各成一列,各有“乜同”領隊,相隔一定距離,中間插一高竿以作拋球高度標準。女方領隊唱完一曲情歌之後,手執彩帶,用力旋轉球體,乘勢成拋物線拋出,男子看清來勢,伸手接住,女隊便輸了一局,從中淘汰一人。倘若男子接不住球,立即引起一陣哄笑,同樣淘汰一人。繡球淩空飛舞,五彩繽紛,笑聲不絕,直到有一方全部淘汰為止。此時,勝方便開始追趕負方,搶取頭巾、手帕,嬉戲追逐,情意綿綿。另有一種拋法,就是在場地上立起一根長竿,竿頂釘一塊四方木板,板上挖洞,兩麵貼著紅紙,令男女分站兩邊,以球投洞,穿洞而過者為勝。

每逢傣曆新年,傣族姑娘都要製作“花包”,外飾花布,內裝棉花,四角和中心綴 以五條花穗,男女相邀,互相拋擲,初無一定方向,漸漸看準對象,成為有目的的拋擲,一男一女,你來我往,情真意深,象征愛情和幸福。布依族的花包,狀如枕頭或鵝蛋,用彩布縫成,內盛米糠、小豆或棉籽,四邊綴以花邊和係帶,拋法有右側擲、左側擲、過頂擲幾種。苦聰人的花包,呈三角形,內裝米糠,稱為“乒扒”。瑤族也有丟花包的習穀,稱為“武多”。

黎族跳竹竿,富有鄉土氣息。一般由12或16人參加,男女各半,8人擺竿,4人或8人跳竿,以錫鼓伴奏。8根竹竿平行放在地上,兩端各有4人,每人兩手各握一竿,雙膝跪地,有節奏地使手中的竹竿一開一合,碰擊成聲。

其餘的人,站在兩竿之間跳躍,忽而雙腳起跳,忽而單腳著地,有時縱身而起,有時輕盈閃讓,手臂不斷擺動,動作舒展、優美。擺竿的節奏越來越快,跳竿的人加快步伐,觀眾拍掌叫好,不時發出歡笑的呐喊。倘若腳或身子被竹竿夾住,人們便用竹竿將他抬起扔出場。獲勝者亦用竹竿高高抬起,被獻以米酒和檳榔,成為姑娘們心愛的人。

白族人民喜歡打“霸王鞭”,又稱英雄鞭,金錢棒、花棍或打蓮湘。霸王鞭用細香竹製成,長一米許,竹節挖空,在九個等距離處用釘子串著兩枚銅錢,竿的兩端飾以花穗,塗上紅色。參加的人男女均可,少則二人,多則數百人,交錯排列,以鞭碰擊自己的肩、背、手、腳,同時互相對碰,按一定套路變化隊形,節奏明快,響聲悅耳。

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兒童最喜歡玩“母雞抱蛋”的遊戲。在場上畫一個圓圈,內放三塊石頭,一人作母雞擁蛋的姿勢伏在地上,其餘的人設法前來搶“蛋”,擁蛋者來回轉動身軀,以掃堂腿阻止對方把蛋搶走,反複較量,直到蛋被全部拿走為止。

鬥牛、鬥雞、鬥雀也是南方常見的娛樂活動,在少數民族中廣泛開展。

鬥牛起源於祭祀,苗、布依、侗、水、彝、傈僳、哈尼各族均有。苗族多以家族或鼓社為單位,以高價購進膘肥體壯、角粗蹄健的水牯,精心飼養,不事農耕,專作鬥牛之用。鬥牛時,遠近各地的人都盛裝前往,吹嗩呐、奏蘆笙、放鞭炮、張傘蓋、列旗幟、嚴隊伍,擁牛入場。兩牛奔入場中,驟然相見,怒不可遏,由是交角決鬥,威猛奮發,角相碰,頭相抵,相持不下,難分難解,若有一方敗退,另一方則猛追再鬥,有戰死者,有逃遁者,有雙方不分勝負者,獲勝的尊為“牛王”,失敗的殺而食之。侗族鬥牛之風極盛,多在秋收後的亥舉行,每寨皆有“牛王”,冠以“春雷王”、“震天王”、“勝霸王”之類稱號,村寨之間互邀決鬥,蔚然成風。

壯鄉常有鬥雞,各自挑選好一隻嘴殼硬、腳爪利的雄雞參賽,放雞入場,互相廝打,以嘴相啄,以爪相抓,時而跳躍,時而追逐,極為有趣。鬥雀也很盛行,特別是苗、瑤民族最愛鬥畫眉,他們選擇平頭、有痣、毛密、爪利、腿粗、翅靈的畫眉參賽,在節日期間,許多人提著鳥籠前來會聚,將兩隻鳥籠靠攏,先是隔籠相鬥,繼而開籠把兩隻畫眉放入一個籠中,任其廝打,施展“一抓二拖三咬”的本領,或攻或守,或進或退,打成一團,互不相讓,鬥死者不作賠償,鬥勝者身價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