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中,運動員有多種取勝方法。若把對手倒著抱起,使其腳朝上,頭朝下,便算為勝利;若把對手摔倒,使其背觸地,也算勝利;或者在地上把對手翻過來,使其背觸地,比賽即告結束;若能使對手雙腳離開地麵,抱著對手走出三步,比賽也就決出了勝負。最有趣的是,若脫下對手的皮褲,或者把對手的皮褲完全撕破,對手便按規則要求自告失敗。
由於雙方身上都塗了油,互相抓住極為不易,要想取勝更費力氣。在長時間的對抗中,一方若氣力不濟,便拍拍對手的皮褲以示認輸,當然,也可以口頭宣布認輸。
塗油摔跤是從古希臘傳入土耳其的。在土耳其有著悠久的曆史。土耳其曆史上的許多著名摔跤運動員,都是從塗油摔跤這個項目開始的。現在,塗油摔跤在土耳其仍很流行。每年六月,在土耳其的西部邊境城市愛德爾納市(舊時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都要舉行全國範圍的塗油摔跤比賽。每年的比賽都是在該市的一個叫科爾普納爾的地方進行的,因此,比賽就定名為“科爾普納爾摔跤比賽”。每年,來自土耳其各地的優秀塗油摔跤運動員,雲集科爾普納爾綠色草地,大顯身手。
塗油摔跤比賽分五個級別,取得最重量級比賽冠軍的大力士被稱為“摔跤大王”。科爾普納爾摔跤比賽的冠軍,被授予金腰帶獎。如果這個運動員連續兩
年取得摔跤冠軍,金腰帶就可以永久為他所有。以前,科爾普納爾摔跤比賽的一切費用都是由“摔跤大王”支付的,現在,比賽則由愛德納爾市政府組織提供。
水中坐樁戰困魔
荷蘭的多爾德雷赫特鎮,隻有幾萬人口,但卻聞名遐邇。每年七月在那裏舉行的“國際坐樁錦標賽”吸引了鄰近幾個國家的數十萬旅遊者,這個小鎮也由此而出盡風頭。
坐樁比賽在該鎮西部的奧伊斯特杜伊斯人工湖上舉行。比賽一般為18人,在湖的淺水灘麵打下18根木樁,樁高4米,其中1.5米沒入水下,樁頂釘一塊長40厘米、寬30厘米的木板,木板上放置一個泡沫塑料墊。在木樁離水麵約1米的地方釘一踏腳木條,比賽時,運動員乘船接近木樁。然後攀著梯子爬到樁頂,獨自一人端坐在塑料墊子上。比賽規則要求運動員不論刮風下雨,也不論白天黑夜,既不能下樁,也不能站立。比賽服務人員每天按時乘船送去食品和飲料,參賽者欲大小便時,也必須由服務員把便桶送上去。參賽者的親友可每天乘船看望一次,可以獻花,可以聊天,但禁止送去任何食品或藥物。
參賽者除少數當地居民外,絕大多數人來自外地,其中有不少英國、德國、比利時等鄰近國家的選手。有時,要求參賽的人過多,隻好抽簽決定最後的人選。
對於坐在樁上的運動員來說,白天誠難熬,夜間更受罪。當睡意頻頻襲來時,坐樁者苦不堪言,有些甚至在第一個晚上便因打盹而掉了下來。大多數參賽者可堅持兩三個晝夜,坐樁時間最長者,接近104個小時。坐樁比賽並不需要決出誰坐的時間最長,而是由比賽組織委員會確定一個時限,能坐到這個時限的運動員都是冠軍,但這個時限不能超過104小時。因此,一次比賽往往產生好幾位冠軍。
荷蘭人曾憑自己的艱苦努力築起舉世聞名的攔海大壩,創造了人間奇跡。奇特的坐柱比賽,其意義就在於把這種艱苦創業的精神堅持下去。運動員坐樁時雖然是端坐不勸,但身體能量的消耗仍是十分巨大的。每當頒獎時,大多數獲獎者不能走完從木樁到主席台的一段短短的路程,他們隻能由服務人員摻扶著前去領獎。這個時候,數萬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他們不斷地向崇拜的英雄拋去一束束鮮花。
椰肉四濺舞翩躚
每當椰子收獲的季節,也是斯裏蘭卡打椰子的佳期。
比賽以村莊為單位,事先約定比賽隊員的人數,然後輪流上場。每對選手比賽,都在場地兩邊,互相攻守。比賽開始,攻方先把自己的椰子向對方拋去,守方就用自己的椰子向來犯的椰子迎擊過去,力爭把它擊掉。隨著椰子的爆裂聲,椰水椰肉四處飛濺,村裏人就在一旁擊鼓呐喊助威。當一方的椰子都被擊碎就算失敗了。比賽要舉行一個星期,所需要的椰子,全部由各自的村莊提供,數目必須相等。
比賽完畢,人們便在一起舉行舞會,共慶椰子豐收,這時賽場即成舞場,對手成了舞友,一直跳到次日旭日東升。有趣的是,打椰子比賽總是在固定的兩個村莊進行。據記載,有的村莊進行這種比賽已有了上千年的曆史。
泥漿奧林匹克賽
在印度洋的卡爾帕斯格島,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泥漿奧林匹克”比賽,以歡慶豐收。這項活動起源於古代豐收祭祀活動,形式有蛙跳、過滑橋、拔河等。
蛙跳。比賽通常在山穀的泥塘中進行。有一項手提沙袋,腳陷在泥塘中象青蛙那樣一步步跳到終點的比賽,盡管運動員憋足了力氣,但在泥漿纏足的情況下,還是寸步難行。所以要想跳到終點,須使出渾身解數,並非如青蛙那樣,輕巧利索,往往是連滾帶爬地往前“跳”了。
過滑橋。過塗滿油脂的獨木橋比賽,更是精彩異常。當運動員身負沉重的沙袋,小心翼翼地走上獨木橋時,稍不留意,便會一個跟頭栽進泥塘,引起人們哄堂大笑。
拔河。最為精彩的要數泥中拔河比賽,雙方身陷泥漿之中,使出渾身解數,可還是無濟於事。因為在這樣的泥漿中,是根本無法站穩腳跟的。
象球運動
象球是尼泊爾最獨特也是最迷人的一項運動。象球就是騎在大象背上打馬球。象球和馬球的規則幾乎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在象背上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一個是運動員,另一個是馭象人。馭象人都是當地的尼泊爾人,其作用就是在運動員和大象之間充當“翻譯”。運動員騎在象背上,坐在馭象人後麵,一邊打球,一邊用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或用手勢指揮馭象人。馭象人不僅熟悉大象的脾氣,而且熟悉象球的規則,他會按照運動員的意圖,和運動員密切配合,駕馭著大象在場上東奔西走。
象球比賽也是在兩隊之間進行。每隊各有四名隊員。比賽分上下兩場,每場10分鍾,中間休息5分鍾。象球球場,長275米,寬145米。場的兩端各有一個球門。球門兩端的距離為7.5米。球是木球,直徑8.5厘米,重130克。球有紅色、白色、黃色等不同顏色,運動員可按自己的愛好選擇球的顏色。
據說,象球源於尼泊爾的一種宗教儀式活動,後來成了上層貴族們的一項時髦的運動,因為玩球時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專人給運動員安排好的。現在這項運動已遍及到民間,成了尼泊爾一項獨特的旅遊活動項目。
超重量級女子啦啦隊
美國芝加哥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啦啦隊,領銜呼口號的是一個男性體育記者,其餘八名主力隊員都是女性,而且她們每個人的體重都在90公斤以上,被稱為超重量級女子啦啦隊。每次比賽,他們都在領銜者的口號帶動下,一個個扭動著豐滿的身子,不遺餘力地齊聲高呼口號,不但聲音宏亮,而且動作也極具魅力。那是1984年12月的一次茶會上,大家靈機一動便提出成立了這一獨特的啦啦隊,她們給多種比賽助興,一時竟成了芝加哥的“大紅人”。
運動場上的迷信
運動場上的迷信,中外皆有,國外尤其多。一些專家甚至說“迷信”是教練、選手應付心理壓力的“秘密武器”,許多人都是寧可信其有,也不願犯禁忌。
1978年至1986年稱霸世界重量級拳壇的馬文強森,賽前24小時絕不洗澡,這一“禁忌”現已蔓延至很多運動員,很多美國職業棒球教練及球員為維持連勝紀錄,盡管已出賽多日,也不敢洗澡或洗衣服,免得洗掉了運氣。
1988年超級杯美式足球賽輸家丹佛野馬隊,在去年11月輸掉一場球後,剛好有隻黑貓跑進該隊休息室,球員有鑒於古埃及黑貓是吉祥物的傳說,留下了此貓,結果在以後的賽事中連勝四場,這隻黑貓便成為隊中的大寶貝。
美國50年代網球名將拉森,深信撒野會給他帶來好運,因此,他在比賽中大打出手,除了用球攻擊對方底線,還打裁判座椅、打觀眾和對方球員。目前的網壇“火爆小子”麥肯羅較之拉森,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