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樂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一(1 / 3)

中外音樂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中國音樂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一)中國經典樂曲

1.《十麵埋伏(琵琶曲)》

【作品簡介】

這首曲反映楚漢相爭的曆史題材,分作戰前的準備階段、作戰情景、戰爭的結局三大部分。《十麵埋伏》的重點段落是:“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描寫劉邦用十麵埋伏之計擊敗項羽的激烈戰鬥場景,音樂格調昂揚。

樂曲主要由不同音樂材料根據樂曲的內容構思和結構布局聯綴而成,其中也有變奏和展衍等作曲技法的運用,使樂曲在音樂發展中具有內在的聯係。

【藝術欣賞】

全曲共分十段:

(1)列營

在強烈的戰鼓聲中揭開了戰爭的序幕,它模擬古代戰爭中的軍鼓、軍號、炮聲、馬蹄聲等典型的戰爭音響,通過宮調和調式的遊移多變,造成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在人們麵前展現了古代戰場的壯闊情景——滿山遍野軍營壘壘,旌旗蔽空。戰鼓驚,軍號催,百萬健兒顯神威。

(2)吹打

氣息寬廣而雄壯的曲調,琵琶用“長輪”指法演奏,其音樂效果如嗩呐循環換氣吹奏連續不斷的音樂,在每一小節強拍上用和音襯托旋律,類似吹打樂曲中常用大鑼“壓板”似的,因而使我們聯想起演戲中元帥出場時前呼後擁的莊重情景。

樂曲的藝術構思和形象塑造都具有民族特征,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所以音樂通俗易解。

(3)點將

“點將”是“吹打”後半部分的變化重複,它是對“吹打”的補充,描繪出調兵遣將的情景。

(4)排陣和(5)走隊

“排隊”和“走隊”是新的音樂材料,曲調簡單,節奏均勻而顯得有些機械,它與“吹打”氣息寬廣的旋律相對比。描繪了軍士們在演陣時有組織有規律的動態,氣氛肅穆。“走隊”的變化重複采用“換頭、合尾”,頭上兩小節與“排陣”不同。

自(1)至(5)屬樂曲第一部分,描寫作戰前的準備階段。

驚人的咚咚戰鼓聲,莊重雄壯的吹打曲調,肅穆有序的演陣,表現出兩軍決戰前漢軍的雄威和必勝的信心。

(6)埋伏

“埋伏”以遞升遞降的旋律和句幅的遞減,加之速度和力度的漸增,形象地表現了伏兵重重,楚軍被圍得水泄不通。

(7)雞鳴山小戰

從埋伏到小戰,兩軍短兵相接,為了表現緊張的戰鬥場景,作者(加上演奏者)運用多種手段來塑造音樂形象。

(8)九裏山大戰

“大戰”表現漢軍的勇猛進攻,勢如破竹,不可抵擋。它分作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快速的“夾掃”,表現雄軍百萬,鐵騎縱橫。接著是放炮聲、馬蹄聲。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現了淒涼的“簫聲”。

通過音樂再現了在楚漢相爭的最後決戰中,劉邦采取軍事上的十麵埋伏和政治上的攻心相結合的戰略戰術,全殲楚軍,一統全國曆史場麵。在樂曲中的“簫聲”雖然一現即逝,但這是作者重要之筆,起到點題的作用。

第二個層次是“呐喊”部分,它是全曲的高潮。琵琶奏法用“並雙弦”和“推、拉”技法,表現千軍萬馬,呼號震天,如雷如霆,驚心動魄。呐喊之聲,幾近逼真程度。

第三個層次是“信號收兵”。簡單的軍號音調,馬蹄奔跑的節奏,力度的漸強至漸弱起落六次,表現劉邦全殲楚軍後收兵的情景。

(9)項王敗陣

這段慢起漸快的同音進行旋律和馬蹄音調表現項王及其隨從突圍驚逃之狀。

(10)烏江自刎

項王敗陣後突圍逃之烏江,為漢軍追及,項羽左右衛隊28人依山為陣,奮殺漢軍,但終因寡不敵眾,左右多戰死,項羽也自刎身亡。這段悲歌表現了這位失敗英雄自刎前複雜的心情。樂曲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戛然而止。

2.《陽春白雪(琵琶曲)》

【作品簡介】

這首曲是一首優秀的傳統琵琶曲,《李氏譜》中《陽春古曲》第十一段,都有分段標目。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八板》的多個變體組成,除《八板》外,其中還插入了小曲《百鳥朝凰》。這首套曲原有十一段(或十二段),近人演奏多為七段。

樂曲的結構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起部:(1)獨占鼇頭。承部:(2)風擺荷花。(3)一輪明月。轉部:(4)玉版參禪。(5)鐵策板聲。(6)道院琴聲。合部:(7)東皋鶴鳴。

【藝術欣賞】

起部:《八板》的變體。它以旋律的加花裝飾、“隔凡”手法的運用,及對原型結構加以擴充和緊縮,發展成為《八板》的“又一體”(即變體)。在演奏上運用了“半輪、夾彈、推拉”等技巧潤飾曲調,表現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使人們感受到一種冬去春來,萬物向榮,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樂曲頭上開始的八個小節在以後循環再現三次,變奏主要是在這八小節之後,因此從各個變奏段落之間的關係來看,它們是“合頭變尾”,這樣樂曲既統一又有變化,豐富多彩。

承部:共有兩段。在頭上八小節循環再現後,其後曲調更加花簇,結構也擴大了。它取材於《華氏譜》中之“隨手八板”《春光好》。

這次變奏的特點是旋律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它所表現的情緒較前更熱烈。

轉部:(4)、(5)、(6)這三個段落是對比性的,采用的手法很有特點,使轉部與前麵呈現鮮明的對比。起部和承部的旋律流暢活潑、生機勃勃,而轉部時而用切分節奏和“扳”的指法奏出強音,鏗鏘有力,時而又用“摭分”指法奏出輕盈的曲調,特別是《道院琴聲》這一段圍繞徵音的泛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這個轉部既與前麵成鮮明對比,而其又貫穿著統一的因素,即《八板》的旋律片段仍然不斷縈繞著聽眾,既有對比又有統一。

合部:它是承部的再現,使得樂曲在結尾部迅速躍入高潮,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

3.《二泉映月(二胡曲)》

【作品簡介】

這首曲是一首民族風格十分濃鬱的二胡獨奏曲,它是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作者悲歌式的一生嘔心瀝血的高度藝術結晶。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表現了作者在舊社會飽嚐辛酸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這首樂曲本來是無標題的,它的曲名乃是幾個人即興而定,與樂曲內容本無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不能囿於標題的含義,而應從樂曲本身的音樂表現著眼。

【藝術欣賞】

此曲由引子、六個段落及結束句組成。全曲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應用我國民間音樂中最常見的變奏體曲式結構,進行了五次變奏和發展。

樂曲的開始,是個短小的引子。它好像一聲淒楚的長歎。用一句古詩來形容,那就是“從頭便是斷腸聲”。

主題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緊接引子,是傾訴性的沉思的上樂句。

下樂句的旋律如心潮起伏,富於變化。

以這兩組樂句構成的音樂主題,經過交替出現和變奏,把作者憂傷、悲憤、怒號、憧憬等複雜心情充分表現出來。例如:主題音樂下樂句的一個變體中,作者巧妙地改變了幾個音的位置,使音調更加纏綿悱惻,淒楚感人。既保持了形象的統一而又有變化的旋法,使旋律的交織起伏有序,進一步抒發了作者難以平靜的思緒。在經過多次發展之後,把樂曲推向高潮。

音樂高亢有力,表露了作者內心深處無法抑製的激情。這是阿炳對舊社會憤怒控訴的聲音,它反映了生活在舊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強不屈的性格。樂曲最後結束在不完全終止上,造成曲終情未收的藝術意境。

4.《漁舟唱晚(箏曲)》

【作品簡介】

這首箏曲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於1936—1937年間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另一說是金灼南根據山東民間箏曲《雙板》等改編,後經婁樹華再度加工而成。

樂曲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裏“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中的“漁舟唱晚”四字。樂曲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蕩漿歸舟的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山河的讚美和熱愛。

【藝術欣賞】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揚如歌的旋律,並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裝飾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濱晚景,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讚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其旋律是從第一段八度跳進的音調中發展而來。從全曲看,“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性,造成對比和變化,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漿歸舟、乘風破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漿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情景。

在高潮突然切住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段一個樂句的緊縮,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尋味。

5.《喜相逢(笛曲)》

【作品簡介】

《喜相逢》原是流行於內蒙古的一首民間樂曲,後被吸收入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為過場的音樂,或配合劇中人在入洞房等歡樂喜慶的場麵中使用。

笛子獨奏曲《喜相逢》是馮子存、方在傳統樂曲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此曲采用民間變奏手法,在演奏上運用吐音、花舌、飛指、花舌顫音等技法,生動地表現了親人依依惜別和別後重逢時的歡樂情緒。全曲音樂氣氛熱烈,生動活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藝術欣賞】

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全曲共分四段,後三段都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節奏,對前一段的主題進行變化重複,從各個側麵豐富和發展了主題的音樂形象。

第一段,是主題音樂的呈示,其開始樂句用了我國民間樂曲常用的散板形式,後又以緩慢的速度和感歎性的慢速滑音,表現親人惜別時的依戀難舍的情緒。

第二段,是主題的第一次變奏,速度加快,減少了滑音,用輕快活潑的節奏表現出親人重逢後的喜悅心情。

第三段,是主題的第二次變奏,它突出地運用了“×××”節奏型,加之速度進一步加快和吐音的運用,表現了一種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歡樂場麵。

第四段,是主題的第三次變奏,它用了性格火熱的固定音型:樂曲不斷穿插進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速度逐漸加快,將音樂推向高潮,將親人團聚的歡樂之情推向頂點。最後速度漸慢,並以一個十度下曆音落到調式主音上,而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