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發揮(1 / 3)

曆史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發揮

一、實驗背景

教學是一種由教師的教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構成的雙邊活動過程。現代教學論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確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學生是教學活動中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地認識客體的承擔者;一切教學影響,隻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為其接受,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在布魯納看來,“學生不是簡單的知識容器”,知識不能象往杯子裏倒水一樣灌進學生頭腦裏去;相反,學生是在求知和探究動機的驅使下,通過主動選擇和發現獲得知識的。由此可見,正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已成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定則。曆史課教學如何發揮?我們認為應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二、實驗內容

(一)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教學過程不僅要通過教學內容的講授,使學生形成一定思想觀念,獲得一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接受、加工、儲存信息的有效手段。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否具有主動性,能否對輸入信息進行有效的接受、儲存、提取,無不涉及到學習方法,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無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保證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中學曆史教材範圍廣,頭緒多,內容繁而雜,時空跨度大。學生對曆史課的反映是:學時容易記時難,真正理解更困難。死記硬背成為大多數學生學習曆史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法,同時還應備學法,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努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閱讀曆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曆史的基本途徑。因此,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對於學生至關重要,教師要教給他們以閱讀的步驟和方法。首先,粗讀全冊課文,以了解一冊書的梗概和內容結構,以及這一階段曆史發展的主要線索。第二步,精讀章節內容,在重點之處做上記號,以掌握各章節的重點。第三步,編寫提綱細目,以掌握子目下的內容結構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最後,思考回答問題,以鞏固閱讀所得。這樣,學生通過粗讀——精讀——編寫提綱——答習題,就能係統地閱讀課文,掌握課文要點和曆史發展的線索。

記憶,是學習曆史的基本功之一,針對學生不會記、記不住,可教給他們記憶的方法。如斯巴達克起義的經過可概括為“爆發、北進、南下、東進、決戰”10個字,這樣勾玄提要、執簡馭繁,就能記住了。有的教師經過積極探索,還總結出了學習曆史的10種記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這10種記憶法是:以形會意記憶法、縱向聯想記憶法、橫向聯想記憶法、相似聯想記憶法、相反聯想記憶法、曆史特征記憶法、歌訣諧音記憶法、區分正誤記憶法、視聽讀寫協同記憶法、朗讀背誦記憶法。

進行學習指導應注意之點:①要充分激發學生掌握科學學法的積極性的興趣,使學生樂於探求。為此,教師要大力進行掌握方法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生之計,於己受用無窮。②針對學生在掌握方法上的畏難情緒,學法指導要力求新穎、有趣、注意從一種學法的多方麵、多角度去啟發誘導,並根據學生的反映不斷改進方法,使學生經常處於興奮狀態。③要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過程。學生掌握學法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即從具體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過程。到了一定的階段,教師應引導他們認真回顧、總結自己的學法,加以概括、抽象,以幫助他們深化、提高,從中找出規律性東西。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從而自覺的提高學習效率。

(二)培養一定的質疑能力

學生在學習時不是單純被動的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學生對教師輸入的信息是通過自己的大腦進行再加工,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想象,然後將獲得的知識存入自己的大腦記憶區,變為主體的財富。因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質疑能力,使各類學生思維都呈現積極狀態,對於學生的主體作用十分重要。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思維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即在理解某一事物、概念或規律時,可從不同側麵、不同角度去思考。這就決定了質疑方法的多樣性,如比較法、假設法、因果法、探源法等,都是質疑活動中常見的基本方法。學生質疑活動開始大多是簡單的由疑而問,不能有意識運用質疑方法去解決問題。為了使學生質疑活動積極而深入地進行,教師應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設問,從中幫助他們掌握質疑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講德國十一月革命的教訓,可采取比較法質疑:俄國和德國都是帝國主義國家,俄國的孟什維克的社會革命黨同德國的社會民主黨都反對社會主義,為什麼俄國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而德國卻不能呢?這樣在啟發學生思維的同時,又向他們授之質疑的方法,可收一舉兩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