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有時也能成為一種負擔。
人,畢竟是感性的動物,然而現實卻要求我們用理智的目光來認知客觀事物,背負著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甜蜜的負擔,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錯誤的判斷。
“千古誰堪伯仲間”的諸葛孔明英明一世,卻在街亭這一關鍵戰役中重用本無實才的好友馬謖,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為千百年來任人唯親者之鑒。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禮賢下士,勵精圖治,才有了開元盛世。後來卻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不惜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荒廢朝政,結果落得個“馬嵬坡前草青青”的淒涼結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當朝宰相王安石的變法之舉,卻經不住其祖母光獻太皇太後的眼淚軟化,終於動搖了、灰心了、放棄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家的社會理想化為泡影。
曆史以殘酷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告誡我們:人情的親疏遠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聵。然而,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人間的真情視若無睹,做個“無欲則剛”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將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判斷分而析之,辨而認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安享甜蜜,放下負擔,慨然前行!
點評:本文在準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和多數人熟知的曆史事實,鮮明而富有感情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排比句和排比段的運用既增強了文采,也增強了氣勢,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附]“高分”作文二篇
一、能思考的葦草
我很喜歡那樣一個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葦草”。也許思考就是那個讓人可以淩駕於萬物之上的台階。但也正是這思考的能力賦予了人類以思想,從而把人類置入了很多尷尬的境地,比如親情與真理。
我清楚地記得康德曾經說過“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無上敬畏之情: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鐫刻在人類思想史上的話語也許很精當地為人類擺脫尷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角———堅持自然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也許這樣,人類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葦草。
我相信人類在判斷認知事物的時候一定都會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跡,更何況是那樣一種與生俱來揮之不去的神聖感情。中國曆史長河中清風明月般的人物當然有,但是完全割裂親情毫無私念的例子又實在不算多。而我也許真的不太主張做一個冷血無情的人,否則世界沒有了感情,也沒有了色彩。
我很喜歡魯迅,喜歡他那橫眉下的犀利思想。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個深刻的人。而先生客觀冷靜的觀點絕不是眾叛離親而來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先生的詩,而先生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先生的麵孔永遠是鮮活的,泛著血的殷紅。
世界失去了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麼蒼白,多麼令人窒息。當然我們也很難接受一個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我相信人們可以找到一個折中的契合點,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極端。
去過草原的人一定會驚異於牧草的柔順和堅韌,人這棵可以思考的葦草也許也應該這樣遵循著自然與思想的雙重法則在風中生存。
柔情也許是一把雙刃劍,正負的功能淬於一身,但也許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質與生命的特質:讓生命美麗而不輕佻,繁華而不浮躁。
點評:本文非常辯證冷靜而情感豐富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讓思想插上情感的翅膀,既不因公廢私,也不無情無義,很有分寸地表明了感情親疏對事物認知的正麵影響,既沒有片麵肯定,也沒有片麵否定,而是描寫出了理想中的狀態,從而表明了作者鮮明的主張。
二、農夫的日記
×年×月×日風
我是一個孤獨的人。
我不想成為後人的笑料——“守株待兔”已很讓我臉紅了!究竟是什麼讓我麵對眾人的譏笑還能苦苦地支撐,是眼前這個很新巧的捕兔袋吧?不敢確信。我隻覺那是黑暗的洞,在一點點吞噬著我的自信。
張三站我身後,道:“按照它的設計,捕兔應該不是問題——隻要再堅持。”
我無言,畢竟有誰相信自己的敵人?這家夥曾最愛譏笑我“守株待兔”了!可是,我真的該怎麼辦?
×年×月×日晴
今天天氣很好,如我的心情,我已撤回了捕兔的工具,終於感覺不到壓力了。至於旁人的譏笑,我已司空見慣。
我相信了兒子的話:“為什麼要死死守著那一套呢?曾經的失敗不能說明問題。收回迷茫,我們好好種田吧!”
是的,我不再堅持,我聽從兒子對事物的判斷。有什麼理由不相信自己最親的人呢?
×年×月×日雨
這真是陰暗的一天!
我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要放棄?”太沒有勇氣了!我後悔自己沒有聽張三的話。他在我撤走工具的第二天便捕到幾隻兔子!
又一次失敗!
×年×月×日多雲
我要反思,我應該好好地反思。
幾天的思考,我想應該有收獲。
很容易想起《韓非子》的寓言,我也很受啟發。人們總是很相信自己的親人,這是一種感情的依賴感。意氣用事,感情就會遮住理智。
有時候,敵人甚至是你成功的伴侶,別用仇恨掩住雙耳,聽不進“金玉良言”。———我不是感謝張三,我終於明白失敗的原因。
基於正確的客觀事實,我才能正確地認知事物,這些於我的兒子和張三都沒有關係,正如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識,因為他們隻能影響,而無法決定,真正麵對的,是我自己。
某些事物不是簡單的,要認知它,靠的是自己,別人的建議都隻是參考,更別說因感情親疏而區別對待——那真是一個徹底的錯誤!
我想,我真的應該明白了。
但願明天是新的一天!
點評:以日記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感情親疏”對事物認識的主張,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展開想象,化用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表明自己的主張,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全文語言流暢,描寫生動逼真,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綜上,本文不失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