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試題中的議論文閱讀分析(2 / 3)

④我們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誌,也有很高的藝術造詣。l996年在菲律賓與參加亞太地區經濟論壇會議的各國首腦聯歡時,他不僅表演了歌舞,還用鋼琴彈奏了一曲《天鵝湖》。他對記者說:"我雖然是國家主席,但也是個普通人,我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喜歡唐詩、A、元曲,也愛看但丁、莎士比亞、巴爾紮克、托爾斯泰、B的作品,這些作品帶給我極大的歡樂;我也喜愛C、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

⑤我國古代就已注意到藝術對於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所起的作用。在古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掌握禮、樂、射、禦、書、數等六種技藝(古代稱為六藝),其中的"樂"指的是音樂,而音樂正是藝術的重要內容。孔子說:"詩,可以興也。"這裏的"詩",是文學和藝術的結合,而"興",指的是思想情感的激發。這句話強調了文藝對於提高人的審美情感的意義和作用。時代發展到今天,藝術對人的成長的重要作用,我們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近十年來,上海中小學都把藝術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上海某區的一所小學,以寫字為突破口,把書法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結果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我們進一步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是有益的啟示。

⑥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人的自身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發掘藝術教育的資源,在重視智力開發的同時,重視人的高尚情感的培養,使21世紀的一代新人,成為個性健康發展、素質全麵提高的社會優秀人才。

1.本文多處用了引號。根據它們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各舉一例,填在下麵的橫線上。

(1)標明直接引用的:

(2)標明著重指出的:

(3)標明特殊含義的:

2,第②段中有一個成語,它的含義是"成績、效果顯著",這個成語是:

本段畫線部分,原文用(甲)句而不用(乙)句的理由是:

3.第③段中加點詞"豐富"是實詞中的詞。本段畫線句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4.江澤民同誌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其具體表現為能表演歌舞能彈鋼琴名曲把"莫紮特"、"馬克·吐溫"、"宋詞"分別填人第④段A、B、C三處。

A處應填B處應填C處應填。

5.文中的第④段不能與第③段互換位置,不是因為時間先後的原因,而是因為。

6.第⑤段畫線句中"學習熱情"與"學習能力"前後順序如果顛倒的話,就不符合邏輯,這是因為

本段結尾句是:"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我們進一步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是有益的啟示。"把這一陳述句改成意思相同的反問句。

7.參照第⑤段,為第④段寫一句小結句。

8、本文的論點是:

9、本文在論證論點時,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從方麵來論證的,後一部分是從方麵來論證的。

選文三

善待挫折

漫漫歲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無不充滿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難,高考落榜,轉幹不成,升職無望,體質不佳,借貸無門,辦事受阻,無端受控等等天災人禍。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挫折隨時都可能翩翩而來。

應該怎樣看待挫折,怎樣去麵對挫折呢?

"自古英雄多磨難"。曆史上許多仁人誌士在與挫折鬥爭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後,發憤著書,寫出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音樂家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難以形容的。他十七歲失去母親,三十二歲耳聾,接著又陷入了失戀的痛苦之中。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打擊是多麼的大啊!可貝多芬不消沉、不氣餒,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他始終頑強地生活,艱難地創作,成為世界不朽的音樂家。

挫折雖給人帶來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煉人的意誌,激發人的鬥誌;可以使人學會思考,調整行為,以更佳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目的,成就輝煌的事業。科學家貝佛裏奇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說,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種特殊環境。

當然,挫折並不能自發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經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為。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怯步不前;而對於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隻有抱著崇高的生活目的,樹立崇高人生理想,並自覺地在挫折中磨煉,在挫折中奮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為生活的強者。

1.第1段所列舉的事例,證明了什麼?

答:

2.第2段是一個設問句,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3.第3段的兩個事例直接證明了什麼觀點?取消一個事例可以嗎?為什麼?

答:

答:

4.第4段中,科學家貝佛裏奇的話直接證明了什麼觀點?

答:

5.答5段中,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所說的"絆腳石"、"墊腳石"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答: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選文四

為自強者辯

強者之成為強者,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成因,一定是自強。一個人能在充滿坎坷、強手如林的生活中成為強者,脫穎而出,一定是具有著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