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沒有情感這種品質,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狄德羅語)這便是以情動人。但要真能“打動人心”,決非易事。矯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喬裝粉飾之情使人厭惡,無病呻吟之情讓人惡心,惟有真情實感才能起到“或叫人開懷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淚流滿麵,或讓人撕肝裂肺……”的藝術效果。反之,沒有真實情感,便沒有情感個性;沒有情感個性,便無所謂作文創新。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考試說明》明確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動真情。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更要讓學生懂得景與情的關係,知道怎樣用情感去支配景物,懂得怎樣借景物描寫抒發感情,真正領悟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真諦。但凡古往今來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傾注了能體現自己個性特征的真實情感。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鬱達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綠》,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都是煽情的上乘之作。
情感交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單向交流,雙向交流,多向交流,;有人際交流,有人與自然的交流,有自我交流(內心獨白);有寫作前的情緒感染,有寫作中體味感動,有寫作後的分享溝通。隻有注重情感的交流,才能寫得出感情真摯的文章。
創新思維傳統的作文教學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學生始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新欲望。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活動,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探索精神,即具有創新意識。
江澤民同誌在全國第三次教育會議中提出:“麵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係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嶺。”這些論述表明創造力是最高層次的能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品質。寫作作為一種創新性的精神勞動,應該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在作文教學中體現也能讓學生“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讓他們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內容來。
要想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注重培養學生寫作思維素質,加強發散思維訓練,拓寬思維的廣度;重視開發潛在思維,挖掘思維深度;引導運用求異思維,增強思維力度。在語文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是最難的,因為它畢竟是一種創造。正因為其創造性,也就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隻有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變怕寫為樂寫,從而文思如湧,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研究性寫作是作文的返璞歸真。研究性寫作可以改革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增強寫作的開放性和自由度,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能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並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實現課程的宗旨,開發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特點的新型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麵形成新的生長點。研究性寫作能夠改變以往偏重寫作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教學方式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體現21世紀學校教育特點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氛圍。在寫作教學模式轉換的過程中,促使教師轉變原有的課程教學觀、學生觀,尋找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抓手,進而推進素質教育。
156 中學生寫作指導(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