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快樂自由地寫作(1 / 3)

讓學生快樂自由地寫作

寫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語文成績。因此,寫作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環節。而當前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麵臨著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隻要稍微留意一下,當今的中學作文教學,確實是語文教學中“望文興歎”的區域:學生搜腸刮肚卻隻湊得隻言片語,教師費盡唇舌始終打不開學生的靈感之門。教學效果確實如呂淑湘先生說的“少、慢、差、費”。究其原因,大概在於:學生的社會實踐少,信息渠道不暢,校園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維的限製性;作文題目的陳舊俗套,內容單調重複,造成了思維的呆滯性;老師有意無意地束縛學生的手腳,過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導,造成了思維的單一性。這三性互為因果、互相影響、惡性循環,造成學生不能自己做主,沒有機會自由地感悟、思索和寫作,因而腦細胞“萎縮”的現象,從而對寫作倍感膩煩。結果是寫作時或無病呻吟,或千篇一律,實在不耐看。基於以上問題和現象的現實存在,對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學生的“苦”和“煩”,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還學生一個“樂寫”;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寫出真情實感,寫出個性,還給學生一個“自由”。

那麼,如何讓學生“快樂、自由”起來呢?“快樂作文”、“自由作文”是筆者及其同仁近年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探索最優化途徑的一次嚐試,旨在探索一種新的作文教學形式,希望能給作文教學注入新的理念:讓學生把寫作當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快樂的情感體驗中,自由充分地發揮自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努力發展自我的個性和靈性,完成培養學生表情達意能力的目標。因為我們都明白:“開放”才能“搞活”;“自由”才能“快樂”。於是,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提出了這麼一種構想:幹幹脆脆讓學生自由地寫作,快樂地作文。

一理論基礎。

古人說“文無定法”,“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情以物遷,辭以情法。”而現代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也說:“夫文無本體,必附麗於事物而後成其為文,讀物之實質固亦為種種之事物;而讀物之處,事物正多,尤貴實際探求。宜令學者隨時隨地探求事物之精蘊,且必經已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後陳事說理自能確切而暢達。”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都揭示了寫作的本質是“物—意(情)—文(辭)”的轉化,而寫作的本源在於自身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說起。那麼,生活從哪裏來?我認為,學生的生活應該包括兩方麵:一個是間接生活,一個是直接生活。間接生活來自讀物,前人積累的記載下來的文本讀物,就是豐富的生活。直接生活自不用說,指學生學習期間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但接觸生活並不一定認識生活,有了豐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了其“精蘊”,才能成為寫作的材料。因此,怎樣把材料轉化為文字就成了寫作的關鍵,從而語文作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這種把“充實而深美的積蓄(即生活材料)化為充實而深美的文字”的能力,也即語言表達的能力。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雖然許多語文老師都明白這一點,但如何都改變不了學生對作文興趣索然,甚至視為畏途的現狀。怎樣既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又不抹殺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和寫作的快樂,這也是我和同仁近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種教學境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認為,人的興趣是與對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關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強烈往往決定著興趣濃厚程度的高低。隻要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強烈的需求感,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從事學習實現學習目的的心理驅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事實上,在學校裏學習的許多東西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觸過的一切文明財富會在心靈中——首先在情感,內心感受中——留下痕跡。”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讓學習者自覺地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主動激發學習動機達到學習目標。”事實上,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有著得天獨厚的一麵,因為它的文本(即讀物)更具人文性,更為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誘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需求,進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這看似在說語文閱讀教學,其實閱讀與寫作是相反而又相通的。閱讀活動表現在“文—意—物”的轉化,正好是寫作思維走向的逆運轉。從學生學習閱讀和寫作的心理看:學生有很強的模仿本能,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發表欲。求知欲是閱讀的內驅力,發表欲是寫作的推動力。二者同時發展,互成正比,不斷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不斷促進他們的發表欲,不斷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愉悅感,是推動讀寫結合,雙向互進的根本。

可見,快樂作文在理論上看,是完全可操作的。

奇妙多姿的世界,因為有了人而更加豐富絢麗,其中最神奇的莫過於人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於每個人不同的個性而形成的。正是由於這種個性,而表現出與動物根本不同的創造性特征;人之所以偉大,人之所以最高,也基於此。正是由於這種個性,創造力才有了源泉,如果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模子裏倒出來的,或是由一個人克隆出來的,如果所有的人思想感情毫無二致,還談什麼發展與創造?教材所選課文無一不表現出作者的鮮明個性,教師的講授有各不相同的風格角度。因此可以這樣說,語文教育,正是師生個性的自由馳騁的領域,這也正是語文與其他學科根本不同之所在。“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生活的真諦,又何嚐不是語文教育追求的境界?不隻如此,語文作文教學尤其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寫出自己的東西來,即努力做到“每一千個作者,也要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文章作品是各有千秋的;學生的生活和經曆是千差萬別的;學生的氣質、性格、愛好等是大相徑庭的;學生的知識構成和知識積累同樣是互不相同的。這些不同往往影響著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千差萬別;對事物的感受認識千差萬別;對文本的體味鑒賞千差萬別;對不同體裁的好惡千差萬別;對情感的表達抒發也是千差萬別的。這些千差萬別決定了寫作內容的豐富性;思想感情的開放性;文體形式的多樣性。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強行規定學生必須用一樣體裁,寫一樣的內容,抒一樣的情感,論一樣的理旨呢?

我們都知道,近幾年的高考都采用“話題作文”。“話題作文”的最大特點是內容和體裁的開放性。內容上,作文隻是規定寫作範圍而不規定題目,考生寫什麼內容,表現什麼思想意義,不受任何限製,隻要符合話題就行。其次,所有體裁對考生開放,考生可以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自由選擇最拿手的體裁。話題作文的寫作旨趣是追求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性,要求大膽想象,靈活發揮,舉一反三。這種命題方式是對束縛考生手腳的寫作教條的大解放。從實踐來看,話題作文確實解放了考生的思維,引發出了多樣化的表達,湧現出了若幹佳構妙作。所以,這種命題方式一出現,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讚譽。也可知,在讓學生自由作文這一點上,越來越得到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界有識之士的認同。

因此,自由寫作在理論上,同樣是完全可操作的。

二前提工作

1、克服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

許多語文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一宣布寫作文,底下愁眉苦臉之狀便時有所見,哀歎牢騷之聲時有所聞。縱使“行政幹預”,學生完成的仍是強擠硬榨,來應付老師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識上要改變學生的寫作觀念,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寫作的信心。因而我把作文改為周記、“表達能力作業”,使學生在心理上減輕壓力。再讓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向他們講述中國曆史上“曹植的七步成詩”、“袁虎的倚馬作令”、“王勃寫《騰王閣序》”、“諸葛亮舌戰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筆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後的社會也是要求我們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去交際、公關、去完成高速度、高智能運作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