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發學生樂學樂寫的興趣。
語文教材彙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華,久經歲月磨練,曆來膾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語言美、情操美於一體,是一個璀璨奪目的美的世界。語文教學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名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它飽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有的托物言誌,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緣情,有的直抒胸臆。“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學中準確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內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並把作者創作時那種激奮的情感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表現出的豐富、優美的情感,激起學生心中美好的情感,從而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讓學生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理解了課文的美。把課文當作例子,當作優美的範文,讓學生在一種美的、愉悅的情緒當中,感受優秀作品的魔力,從而激發其創作的欲望。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說:“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那麼,所有課堂教學以及課外作業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對於禮物,學生是樂意領受的。”作文當然也不例外。
3、教會學生感知、體悟生活。
葉聖陶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學生寫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於“無話可說”,也就是沒有材料,沒有內容,沒有激情。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將文章寫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這個“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靠平時對語言、對知識、對生活的積累。隻有有了這個物質基礎,學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據,言之有物,寫之有序。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熱氣騰騰的生活中,在激動人心的改革熱潮中,觀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觀,分析發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離開了生活,寫作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美好的生活應該有美好的文章。年輕的心,最容易被打動。應教會學生:要更多投入生活,讓心靈與自然交流,用心靈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激情。
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看課外書,引導學生通過看展覽、聽報告、參觀訪問等形式拓展視野;讓學生多讀報、剪報,多留心社會,觀察生活,積累知識和素材;組織學生多走出學校,走上社會,多接觸大自然,培養想象力、創造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4、培養學生大膽、創新的精神。
思維定勢是妨礙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它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式,限製學生大腦思維的活躍性。創新思維是一種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它往往突破習慣性思維和束縛,在解決問題時產生富有創意的觀點。“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赫爾岑),“創新是教育達到人的發展的關鍵,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提倡鼓勵學生大膽、努力創新,寫“放膽文”、“自由文”。所謂放膽,就是打開思路,開動腦筋,放開手腳,無拘無束,插上想象的翅膀,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海闊天空,任其馳騁,隨意翱翔。所謂“自由文”,就是結合各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引發學生的激情,喚起寫作的動機,使之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筆來,如泉湧瀑瀉,自然抒發情懷。
5、誘發學生喜歡、享受寫作的情感。
有位學生曾以十分形象的語言說起她對寫作的感受:“而當被別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動,被心中的夢想、幻境所激動時,稿紙就像無垠的原野,手中的筆便成了歡快的駿馬,盡情任意的縱橫。筆尖在紙上‘沙沙’的摩擦聲,猶如馬蹄清脆的踢踏聲,倏忽間,小小的一張紙上布滿了方塊字,一個個在那裏眉開眼笑,輕聲歡唱。扔下筆時,猶如卸下擔子,盡管趕得上氣不接下氣,心情確實無比歡暢。”“這樣的寫作,我喜之,樂之,亦愛之。”還有一位學生則直抒胸臆:“寫作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這是怎樣一種奇特而絕妙的感覺啊!是心靈釋放後的安然,是對自己心境最好的詮釋,更是對於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戰!”從小作者的獨白中可看出,他們已經從原來的“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寫”。當“我要寫”這種發自內心的願望被誘發出來之後,學生的寫作就會以寫為樂,樂在其中,他們的思維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就會激發出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產生動機,由動機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產生新的興趣和動機,推動學習的不斷成功。而寫作亦然。創作的興趣、熱情和喜悅,是成就小作者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內驅力。培養學生喜歡、享受寫作的情感其實就是誘發學生“我要寫”的願望。
三具體操作
1、改變刻板的作文課開頭形式。
開始就給學生營造一個不是刻意寫作文的氛圍,而是以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學生接受你的話題。不妨以談話式,把社會的“焦點”、“熱點”,家庭的人物或事物的變化,學校的新風等作為一個話題拿出來,讓學生自己去談論:這件事怎樣講才能使人信服;對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有怎樣的看法;對這樣的情景,有什麼感受……也就是在老師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學生自覺進入角色,產生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我常常把作文與嚐試進行的辯論教學結合起來,引導著學生進行辯論教學。學生似懂非懂的問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廣有爭論的問題,都是我確定辯題的內容。然後以課外思考題的形式布置學生準備辯詞,然後把話題自然引進課堂。強化意見的分歧,使學生的思維呈發散型,圍繞著討論的問題,正反兩方麵的觀點,從不同側麵、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見,探新求異,進行創造性活動。對這些問題的辯論,可以說一改單向式交流而成雙向式、多向式交流,這樣,教學情境倍加和諧親切,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同時也增加了師生間的交流,教與學得到互相反饋,效果顯著。不僅使學生對寫作感到快樂,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擴展了學生自由寫作的空間,寫作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當然,形式不局限於此。有時針對某個作文題目,引入多媒體。如在寫《我愛我家》這篇作文時,我先把事前製作好的動畫課件播放給學生看,畫麵上是一家人溫馨相處的幾幅圖畫,同時播放音樂《可愛的家》,讓學生產生家庭溫暖的感覺,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家有哪些可愛之處。再進行寫作。由於課件以其新穎、可感、富有表現力,一開頭便吸引了學生,調動了學生的感官情緒,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的欲望。這也是一次成功的寫作教學的開頭。
除了以上的辯論作文、話題作文外,我還搞了片段作文、綜合訓練、音響作文、想象作文,口頭作文、讀後感、評論、編寫課本劇、電視劇等多種形式的作文,使學生學習如同遊戲,興趣盎然。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當一個學生對某種學習產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去進行學習,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會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
2、還給學生快樂、自由的寫作空間。
讓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我們的語文作文教學常常遠離生活,又遠離人。教師命題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憑主觀想象,信手拈來個題目;或照搬課後練習題;或照抄報刊上的題目。這樣的題目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不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對此既無話可說,更無話要說,於是瞎編亂造,抄襲“借鑒”的現象就出現了。即使是自己憋出來的也很難有飽滿的情感與鮮明的個性,缺少真實的生活、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生的體悟。因為作文內容的單一化,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單向性,表現在習慣於一個方麵思維,不善於從多方麵、多角度進行思維,並且往往成為定勢,嚴重影響了創造性思維。為了應試,我們教師一般都是對所有的學生出同一個題目,但是,絕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這個題目有話可說。這樣,說真話,說自己的心裏的話,說不同於別人的話,這一最起碼的要求,卻成了當前作文教學的一個無法逾越的難關。這是學生“怕”“厭”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作文水平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讓學生自由選擇內容寫作,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感悟、品味生活,並從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抓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響深遠,或別有見地的人、物、事、情、理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