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認識的誤區
一、對“話題”的誤解
從1998年一直到2003年,全國高考連續6年出現了話題作文。《考試說明》中明確降低了審題的標準,淡化了審題的意識,而且“話題”作文也的確隻需圍繞一個“話題”展開。這使得一部分師生誤認為,再也不必強調審題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從每年的高考評卷中,我們不難發現,高考作文雖然降低了難度,盡管不斷地強調其開放性和創新性,但我們也應該清楚,降低難度並不是沒有難度,強調開放、創新也並不是不要限製和約束。目前的這個難度對於大多數考生而言也是不低的,很多考生的作文突破不了45分就是很好的例證。這裏所說的降低了難度,也隻能說是它所做的限製更明確,避免了考生瞎猜胡侃,使他們在考場上有更多時間來構思、寫作,使他們的寫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來。但許多考生並不注重這個。比如2003年高考作文題中,提示語標識得非常清楚: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
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提示提如此明白,出題者幾乎要替考生作文了,但許多考生全然不顧這些提示,不分青紅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隻鱗片爪,在文章中大談特談感情是人類特有的美好的情感,大肆渲染父子、母子深厚的感情;大談理智是最崇高的人格,認識是我們揭開大自然奧秘的金鑰匙等等。實際上,隻要對文題稍加分析就很容易抓住要點,避免誤入岐途。既然題目明確說了“聽到類似的故事”或“相反的情況”最起碼應該寫一個類似的故事,或者相反的故事。但遺憾的是也有考生連這一點也做不到,下筆千言,而離題萬裏。另外,題目中還有更明確的限製:“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這也明確了要求考要就“感情的親疏遠近”與“認知的正誤深淺”兩者的關係展開來談,更何況還有一句“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的考生大都上了12年的學,這句話應該不難理解吧。結果同樣讓人失望,有相當一部分考生,隻抓住了這兩者之中的一方麵中的一部分來談,結果文章被判為三類甚至更低。所以,我們要走出這個誤區,要認真審題,準確把握提示語的意思,嚴格按照提示語的要求來寫,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寫出高質量的考場作文。
二、對“不限文體”的誤解
許多考生認為“不限文體”就是可以隨便寫,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寫成什麼樣子就寫成什麼樣子。於是出現了許多“四不象”的文章:議論文中出現了大段大段的記敘性文字,議論文的開頭、結尾,記敘文的“身”。或者記敘文中插入比記敘性文字多得多的議論,或者把本來很短的一段話分成若幹個句子,寫成樣子很象詩的分行散文。這也是對“文體不限”的誤解。“文體不限”隻是相對於前些年的高考中有時明確規定“寫一篇議論文”或“寫一篇記敘文”而言的,它的意思是說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一種自己擅長的文體來寫。你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記敘文,可以寫散文或散文詩,也可以寫記敘與議論融合的隨筆,當然也可以寫議論與文學聯姻的雜感,或者幹脆寫小說、話劇、詩歌等。但這些畢竟是文章體裁。假如不考慮這些,隨便用一幅畫來代替文章,或者像做數學題一樣,簡單開列一些觀點,堆積一些材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地來幾條,那還談什麼章法美,結構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