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式”作文評語
語文老師最感為難的,大概就是給學生作文寫評語了。過去的中心思想式評語幹瘦枯燥,麵目呆滯,篇篇如是,猶如一段段陳腐老朽的木頭,絲毫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也起不到指導的作用。現在提倡素質教育,班主任寫期末鑒定,也要突出人情味、文學化、個性化。作文評語更應該有文采,有靈性,有情感。
麵對學生作文,如與學生對麵而坐,清茶一杯在幾,綠竹一盆在窗,黃卷一冊在手,娓娓而談,親切而愜意。自然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作文。
好作文要有一筆賞心悅目的好字,一個清晰別致的結構,一些令人深思的感悟,一種以細節取勝的富有個性的語言。而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兩大不足。一是字特差。簽名模仿明星,自創字體,仿佛發誓不讓人認出來。缺乏規範有序的訓練。一堆亂草一樣的字,誰會給它高分呢?一是閱讀偏少。動畫片、電腦遊戲、武打豔情影碟和歌星CD吸引了他們尋求新奇和刺激的目光。
針對這種情況,用隨筆式評語言傳身教,頗能收到“一教做人,二教作文”的效果。如“你的草書不錯,試試行書如何?”、“你的名字寫的特棒,裏麵的作業也加點亮色好嗎?”、“你的字很有功底,這一瞥一捺寫得多好啊!其他布局再精心布置一番,肯定會更好。”、“橫平豎直,大小均勻,練字秘笈,特傳與你,闔試為之?我將刮目相看。”
對閱讀少的學生,給他們推薦一些好作品,如餘秋雨、餘光中、劉庸、林清玄、張曉風、畢淑敏等人的散文,背誦他們的一些精美篇章。看他們是如何在自然和生活中探索、體察、感悟人生的,看他們是怎樣用飽蘸感情的筆墨和細膩的筆觸去抒寫愛國的衷腸、人生的思考和對祖國古典文化的膜拜,在學生心頭激起語言美、情思美、哲理美的漣漪。有時再作適當延伸。如張曉風的“一筆簡單的雨荷,可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塘邊一枝帶雨荷花,一片含露荷葉,竟使作者駐足凝望,思接千載,神馳萬裏:荷的風雨中的堅強和美麗,古人“出淤泥而不染”的盛讚,幾世幾代荷一樣傲然挺世的硬漢,種種苦難人生和苦難中的堅忍不拔、遺世獨立的精神氣度,一枝雨荷給人多少鼓舞!這樣去引導學生讀書、聯想、感悟。
學生的隨筆大多是本周所見所思所感,有許多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鬱悶、迷茫、和煩惱。用評語與學生交流,讓心與心碰撞,讓孤獨惆悵化解在一番輕聲細雨之中。有借讀生中秋之夜思念家人倍感孤獨,信手塗鴉,潸然落淚。可這樣勸他:“距離產生思念。今夜的明月是李白舉頭凝望的明月,是張若虛江邊抒懷的明月,是陪伴千古讀書人的明月,是寄愁心上九霄給友人帶去莫大安慰的明月啊,是祈禱千裏共嬋娟照徹想家人的明月啊,人有情月有意,這,也是可珍藏的桂花美酒啊。”有的談開學之初,作業如山,頓生厭惡,忽聞中秋放假,歡呼雀躍,掌聲雷動。可延伸開去:“昨日讀餘秋雨的《羅馬假日》,說中國人辛勞之餘也休息,但那是為了更好的工作,老外則不然,五天拚命工作,全為的是那兩天的狂歡。工作成了序幕,放鬆快樂才是主旋律。這樣,工作亦快樂——趕快掙錢去瀟灑走四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