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學們談談寫作文(1 / 1)

和同學們談談寫作文

一提到作文,不少同學就頭疼,苦熬硬撐,遲遲下不了筆,即使勉強寫出來了,也大都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認為作文真是――難啊!其實,這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則胸中無物,自然寫不出,其次,心中有了美妙的想法也不一定能說出來,說出來不一定能寫出來,寫出來也還有個好壞優劣之分,這就是拙於表達。要想使作文由難變不難,由不難到易,從這兩方麵入手,該是正道。

先談第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有話可說。

古人雲:詩言誌,歌詠言。司馬遷說:《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奮之所為作也。恩格斯也說:憤怒出詩人。由此可見,寫作就是要抒發自己的感情。

人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喜、怒、哀、樂種種不一。每個人的生活經曆不同,感情也不一樣,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也會產生相異的感情。“怒”,應該說是一種有足夠密度與長度的感情。韓愈的“不得其平則鳴”、司馬遷的“發憤著書”、歐陽修的“詩窮而後工”、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子”,無不是充滿了憤怒,其作品,情感之濃、之烈、之雄、之壯,皆是由於胸中之塊壘,思想之鬱結,感情之豐厚所致。

那麼,怎樣才能豐富自己的感情呢?

積累,來自生活的積累,來自課內外閱讀的積累。前者可獲得直接經驗,感情來得真,感觸深刻,後者獲得的是間接經驗,感情來得廣,視野開闊。這需要平時仔細的觀察生活,悉心的體驗生活,要求我們做個勤快人,腦勤、眼勤、手也要勤,一有感觸,馬上記下來,經常整理,勤於思考,不久,你也會變得思想豐富起來。

閱讀,也是積累思想,培養感情的很有效的途徑。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培根也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讀書確是一種很好的豐富感情的途徑。一般來講應該經過這樣幾個階段: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好書。先要認識到讀書的好處,再培養喜好讀書的習慣,然後有選擇的去讀書,堅持下去,定然會有所收獲,有所成就。

這裏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要想寫出好文章,感情“真”,是首要的條件。莊子在《漁夫》一文中寫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他強調的就是一個“真”字。作文要“真”,做人也要“真”。俗話說的不錯:文如其人。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所應遵守並應努力實踐的一條原則。

下麵再談談表達。

我們可以打個比喻,寫文章與捕魚最相似。漁夫捕魚時,以長綱巨網捕大魚巨鯨,以細密小網捕小魚小蝦,魚類不同,所用魚網也不同,這樣才能有所收獲。因此,一個漁夫,要想時有收獲,就要準備各種魚網。同樣的,我們寫文章,麵對生活的大海,要想捕撈上各種事物、情感、思想,同樣也應準備各種用具,這用具就是詞彙。詞彙的豐富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的優劣。有這樣一句話:作文是什麼?作文就是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信息進行重新編碼。當然,它說的有些片麵,但強調語言對作文的重要,這一點是應該肯定的。

大腦中的詞彙不是與生俱來的,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就開始了詞彙的積累,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拓,我們所掌握的詞彙也逐漸增加。當我們羨慕別人文采斐然時,不妨問問自己:我頭腦中有多少詞彙?我什麼時候才能寫出這等好文章?我想,能行的,隻要你不懈的去豐富自己的語言。

有了詞彙,怎樣去編排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呢?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章法。雖然說文無定法,但必要的套路、模式(我們姑且認為那是套路、模式)還是應該掌握的。這幾年高考閱卷人也指出,高考作文不限製文體了,但不等於文章可以沒有文體,寫作可以不考慮文體。不少考生就吃虧在作文寫成“四不象”這上麵了。可以看出,用豐富準確的詞彙率真的表達你的思想,抒發你的感情,寫出的文章應該象,應該符合文體的基本要求。議論文就要有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記敘文就要講究六要素,散文當然可以寫得散一些,但也應該用一根感情的紅線穿起來。

寫作是一項漫長而又艱辛的腦力勞動,它需要我們不斷豐富自己的感情,積累眾多的詞彙,並且持之以恒,別灰心,別泄氣,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你也能寫出一手好文章。

趁著年輕,何不讓我們現在就行動起來。別明天,就今天,就現在。

104 中學生寫作指導(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