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人實現社會交往對話一種需要(1 / 3)

寫作是人實現社會交往對話一種需要

人生活在社會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認為,社會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說:”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麼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人的這種交互需要是人類維係自身的生存的一種需求,因為人如果單憑自身的力量是很難在自然界獲取必需的生活資料,隻有和他人發生相互作用,共同進行生產勞動,才能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從而得以生存。人通過交往和相互作用共同創造了物質財富,以維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同時,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創造能力,形成了更有助於自己生存的東西——文化。關於文化,通常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不斷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是指語言,科學知識、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因而有的學者說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創造的一切東西。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具有理性,人理性的表現是創造了文化以彌補跟動物相比的不足(生物構造方麵抵禦自然),為此,人也可以稱作是文化的動物。人類的創造物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由此就決定了文化的普遍存在。可以說沒有文化就沒有人的一切生活;一切社會的產物也都是文化的產物,文化無處不在;社會的文化特征是人類區別與非我族類的主要特征。有的學者這樣說:社會的結構就是由不同的文化要素組成的。同時人類的存在和發展片刻也離不開文化。正如加裏寧所說:”我們需要文化,就象需要空氣一樣。”人們對文化的需要(精神產品)是通過文化的傳播實現的,人們通過教育獲得了前人的文化成果,培養了自己的文化創造力,從而具備了文化傳播交流的基本能力。寫作正是人類創造精神產品實現社會交往需要的一種最基本的手段。

社會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它是由眾多的社會個體的人構成的。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角色、群體、製度是最基本的分析單位。人在社會中占據著由社會規定的一個或更多個位置,這種人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位置就是地位。它通常根據財富、聲望、受教育或權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會排列。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人們的社會地位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序列,如政治地位、經濟地位、職業地位、階級地位、權力聲望地位等。社會的每一種地位都有一整套期待的義務、權利和行為模式,這種與人的社會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就是社會角色。就人的角色和地位而言,地位是人在社會中位置實體,如政府公務員、工人、農民、士兵、教師等都是一種地位;角色是指人在特定的位置上的行為模式,如政府公務員、工人、農民、士兵、教師等人都各有一套與他們的地位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因而,可以說地位是內容,角色是一種形式,地位是角色的基礎,角色是地位表現。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每天都在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而人們的角色行為的內容主要取決於角色的期待,即被普遍接受了的規定了應如何扮演某一角色的社會規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角色行為未必都符合角色的期待,這種實際的行為叫角色表現,盡可能使人們的角色表現符合角色期待是使人們交往有序化的前提。角色使人們能按照社會期待的方向履行自己的行為。在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人們扮演的角色預見他人的行為,並相應的調整自己的行為。當一群地位和角色相互關聯的人組合成的集合體叫群體,它是人們通過一定的社會關係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的集體。在社會生活中,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是依據一定的規範進行的。這些規範的總和就構成製度。如上所說,互動性是社會結構內部的一種規律。人的行為活動構成了社會的各種形態,而人的各種互動行為是依照一定的社會地位、角色、群體、製度進行的。寫作作為一種言語行為自然也依照每個人不同的社會地位、角色和群體的歸屬以及其生活的社會製度決定自己的言語行為。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同時,當寫作主體在自身社會結構歸屬認同的同時,為了達到寫作行為的最佳傳達效果,就必須考慮不同社會地位、角色、群體讀者的欣賞願望、閱讀趣味及評價,並選擇不同的文體和言語,以獲得最廣泛的社會認同。再有,生活在一定社會製度下的人也必須符合一定社會製度下話語規範。現實中寫作主體違背社會結構歸屬而創作的言語作品就無法取得讀者的認同。下麵是兩篇學生的習作,都犯了類似的錯誤。

一件難以忘懷的事

這是一件我親身經曆的難以忘懷的事。

一天中午,驕陽似火,我到舅舅家裏去。路過一家木材加工廠,忽然聽得有人大喊:”“著火了!”我抬頭一看,隻見木材廠裏濃煙滾滾,火勢很大,很快蔓延開來。我大喊起來:”救火啊!”但路邊的行人都隻是站著看,沒有人跑過去救火。這時我想起了雷鋒叔叔的故事,想起了黃繼光叔叔舍身堵槍眼,邱少雲叔叔寧願被大火吞沒也不影響部隊的行動。於是我勇猛地衝了上去,和木材加工廠裏的工人一起撲火,火勢真猛啊,在撲火中我的頭發被大火燒焦了,衣服也被燒破了,大火烤得人真疼,但是我一聲都不吭,一直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