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問題小結”中,不僅要總結知識的規律,而且要總結研究問題的方法和學生研究的情況,使學生能應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並鼓勵學生進行研究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3)“存疑”的質量如何,不僅關係舊知識的複習和鞏固,而且影響新知識的啟迪,直接影響下堂課的設疑和解疑。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提疑”放在重要位置,善學者必善問,這不僅是因為“提疑”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我們對待學生提疑的方法是:學生提出的不超“綱”的個別問題,個別解疑;不超“綱”而帶普遍性的問題,通過課堂討論解疑;超“綱”的個別問題,課外解疑;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掛起來將來處理。
【教學實例】
下麵以初二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一課為例加以說明。
這節課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按以下步驟進行“啟”和“研”。
(1)提出研究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研究
教師用小黑板向學生展示(或用幻燈投影)自己事先編寫好的閱讀思考題,讓學生思考並閱讀教材,教師巡回指導,督促閱讀並掌握信息。
1)填空題:物體的浮沉條件是。
2)判斷題:把小鐵球放在液體裏一定會下沉。()
3)選擇題:把一個空心鋁球浸沒在水中,鋁球將[]
A.下沉B.上浮
C.懸浮D.以下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4)問答題:課本上的下麵兩句話有區別嗎?如何理解?並舉例說明。
①漂浮在液麵上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物體的重量;
②如果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等於它的重量,物體就可以留在液體裏任何深度的地方。
(2)重點討論
教師通過演示、實驗,依次將三個體積相等的膠丸浸沒在水中,引導學生觀察,同時指出:為什麼第一個膠丸可以停留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第二個膠丸下沉,第三個膠丸上浮?
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分析三種情況下膠丸在水中的受力情況入手,啟發並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物體的浮沉隻決定於它受到的浮力和它本身的重量的大小。
最後,引導學生從理論上作推導並進一步加以分析和討論,得出以下結果:
1)當物體為實心時:(演示將雞蛋放入水和鹽水中的實驗,並得出結論)
若ρ物>ρ液;物體下沉,V排=V物
若ρ物<ρ液:物體將上浮至漂浮,V排<V物。
2)當物體為空心時,(演示·實驗,驗證,列舉輪船、潛水艇事例,得出)
若ρ物>ρ液,則物體可能下沉,懸浮、上浮、漂浮,由F浮和G大小決定;
若ρ物<ρ液,則物體上浮至漂浮,V排<V物
(3)教師小結(略)
(4)鞏固練習
1)閱讀教材思考題。
2)討論:同一鐵塊放在水中下沉,放在水銀中卻漂浮,鐵塊前後兩次
3)討論:將冰塊放入用量筒裝著的水麵上,冰塊溶解後水麵的高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