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五段”啟發研究式教學法
為了探索大麵積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安徽宣城地區教研室馮權老師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進行了一係列的教學方法改革試驗。“啟發研究式教學法”(以下簡稱“啟研法”)是取得顯著成果的一種,它適合於中學各年級的物理教學。
【教學原則】
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啟研法”也不例外。在應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原則,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主動性
就是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願意進行研究,主動探索。
(2)可能性
學生雖有研究的願望,教師還必須為學生創造可供研究的客觀條件。如內容、時間、設備、方法和環境等,使學生得以發揮他(她)們的最大熱情和聰明才智進行研究。
(3)關鍵性
教學實踐證明:研究內容的選擇關係到研究的效果。因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以點帶麵,舉一反三。避免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
(4)層次性
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知識的內在聯係,分層次地、由淺入深地研究那些關鍵性問題。注意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裏進行研究,都有所提高,不能“一刀切”。
(5)網絡性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揭示知識的縱橫、宏觀、微觀聯係,使分散的知識網絡化,便於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應用,增強思維的流暢性和敏捷性,提高聯想力和想象力。
(6)實效性
使用“啟研法”進行教學,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安排好“啟研活動”,不搞形式主義。
(7)高效性
除以上“六性”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注意學習方法的科學性,二是要有效地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鍾,使每次“啟”或“研”都是有效的,即向四十五分鍾要質量。
【課堂基本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應是根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體係來安排的。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去理解和應用知識。
(1)“啟研法”的課堂基本結構
“啟研法”按了解、識記、理解、應用、創見的認識層次去培養學生,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應用兩個環節,所有層次都貫穿著思維這個核心。具體過程可概括為“三疑——五段”:
(2)幾點說明
1)備課“設疑”時,教師根據知識的重點和內在聯係(即“書情”),精心設計有機聯係的問題組;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知識基礎和動手能力(即“學情”),安排好“疑”的層次與坡度(太簡太難都不利於啟發思維);根據學校現有儀器、設備和所在地的環境情況(即“校情”),安排好“啟”和“研”的具體步驟和方法,要盡可能地利用實驗、電教手段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動手能力。
2)課堂“解疑”時,教師要根據設疑的步驟,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感性→理性→實踐的過程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習慣和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作風。
“重點討論”是一種集體研究活動,是在個人獨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隻對那些理解不深、認識不一致的重點問題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