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環節五步驟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啟發式綜合教學法”是由蘇州大學物理係許國梁提出設計、由蘇州33中鍾鵬明老師、山東濟寧9中張以明老師等實驗並總結的一種以學生實驗、學生自學為主的綜合啟發、合理地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課堂教學形式。這種課堂教學結構體現了初中物理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和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強調通過實驗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組織安排學生的教學活動中,合理地組織幾種必要的教學方法,綜合運用,靈活地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學,並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模型與原理】
一堂課的好壞決定於教學的全過程,而教學過程是信息傳輸、儲存、加工和轉換的過程。教學係統是作為一個統一整體存在的。構成係統的主要因素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
在實施“啟發式綜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通過恰當的教學法向學生傳授教材內容,還應遵循教學規律對教學係統進行總體的調製,通過反饋信息,使教與學呈現出高度的協調、和諧。“啟發式綜合教學”的課堂教學係統如上圖所示。在應用“啟發式綜合教學”的過程中,應將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法結構,學生的學習結構合理地、有機地調控、統一在一節課之中,方會發揮出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預定的目的。
“啟發式綜合教學”能夠大麵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認識這種課堂結構的原理。(參看下麵【課堂教學結構與環節】)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學生應該受到激發,以便能體驗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有足夠的成績使他們感到自己的思維活動得到了報償。
這一認識對發揮學生,尤其是中等和較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是很重要的。課堂教學結構中十分重視這一理論的應用,如在“設疑引學”環節中,采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辨疑解難”環節中,通過討論、講述、小結,教師肯定和讚揚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議,都使學生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這就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了直接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低容量高思維密度的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全體學生智力發展
課容量是指一節課內所運用的新概念、基本規律、技能、科學方法的多少。由於初中學生在小學時課容量一般是比較低的,進入初中學習如一下子采用高課容量,他們往往不適應,反而降低教學效果,因此初中學生的課容量宜低不宜高。
高密度思維是指學生在一堂課上的較長的意注意時間,並能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
由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的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改變大腦的興奮點,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並促使大腦對各感官傳輸的信息綜合分析,形成概念,因此課堂教學的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
以“物理課上最容易引起自覺學習的事”為題向學生做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實驗、問題討論、表揚激勵等方法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自覺學習。物理課上最容易引起自覺學習的事
在“啟發式綜合教學”中,設置了“辨疑解難”的教學環節,采用小組討論,全班講述和師生間啟發性談話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強調用自己的語言來“辯”和“講”,用語言作為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媒介,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思維蜜度,因為語言能比較迅速地反映思維活動的結果。
(3)從當代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全麵提高教學質量
以學生自學實驗和討論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通過“設疑引學、辨疑解難、釋疑鞏固”課堂教學環節,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寫那種因學生處於消極被動地位而使課堂氣氛沉悶的情況,而是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做實驗,可以討論,也可以上講台講述,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在教師及時引導點撥下,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克服了初中學生上課容易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等缺點,課堂結構更趨於合理。
(4)課內鞏固性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啟發式綜合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釋疑鞏固”,目的在於當堂鞏固,將鞏固練習放在課內進行,能減輕學生尤其是差生的學習負擔。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鞏固性練習中及時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借以調整自學提綱的坡度,把握討論方向,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指導、糾正、肯定和讚揚。學生可以從自己的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中,糾正自己的學習行為,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課堂教學結構與環節】
課堂結構(或稱課堂環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程序,通過這樣的程序來貫徹確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法。對於“啟發式綜合教學法”的課堂教學進程,運用分解原則,可將其教學因素化為如下圖形式:
*布疑:由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不出疑問的地方,並不一定已經明白了,這時可由教師把問題提出來,啟發學生思考,引導討論。
**集疑:聽取和歸納學生的疑問。
各環節具體分述如下:
(1)第一環節:“設疑引學”
這裏包含激發興趣和自己學習兩個教學過程。
興趣往往是初中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的支柱,他們對學習的熱愛和追求來源於興趣。課堂上首先從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入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自己學習。一般來說,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比較容易引起的,可以通過做實驗、遊戲、智力競賽、生動的物理學史、動聽的故事等多種渠道,抓住學生對一些事物、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還缺乏正確的認識,設置一些疑問,這些問題越具體,越靠近教材,學生就越容易產生想法,解疑的積極性就越高,興趣也就越濃,自學的自覺性也就越高。
根據現有教材的特點,本教法采用《學生學習卡片》來指導學生自學,卡片上列有自學提綱、實驗、討論思考題等內容,如何組織好自學提綱,設好學習階梯,恰到好處,幫助學生步步深入,尤為重要。自學提綱不要使學習的跨度過大,也不要過小。根據實踐,具體做法可分為三個層次:
1)課堂自學,教師幫助學生學會在課本上點點劃劃,此時自學提綱宜細,學習跨度宜小,這個過程大約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2)課堂自學,教師幫助學生學會紮記,這個過程大約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3)課堂自學,教師幫助學生學會紮記,這個過程大約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4)課堂自學與課外預習相結合,教師誘導深化,學生通過閱讀學會質疑、探討,此時自學提綱可以適當粗些,這個過程大約要四個月甚至更長一些時間。
(2)第二環節:“辨疑解難”
這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通過辨識和爭論得到明確認識,從而掌握知識。
首先對學生自己能發現和解決的問題(通過看書、實驗),教師不包辦代替,放心讓學生自己學,這樣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教師在這裏做的一項工作,巡視“集疑”、“布疑”,做到心中有數,對個別差生進行適當輔導。
其次對共性的難點、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把意見講夠,把道理都擺出來,充分辯論,教師不輕易表態,在適當的地方,教師給於必要的點撥。學生生疑而百思不解、爭論的地方,往往就是難點,就是理解和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時的點撥收到撥雲見日的效果。同時有的放矢的鼓勵學生上講台講演、質疑、辨疑;交流信息,教師則通過與學生間啟發性談話的方式來綜合歸納提高,從中給學生指出一條正確的抽象思維的方法,決不簡單地依賴教材,把現成的結論和盤托給學生,使學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通過動眼(看書)、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爭辯)、動手(實驗)、動耳(聽講),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解難)。
(3)第三環節:“釋疑反饋”
是這種課堂教學結構中最後一個環節,也是知識鞏固運用階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解答習題,做作業,一方麵通過反饋檢查教學效果,另一方麵使學生學到的知識係統化和深化。
在整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學生實驗是基礎,學生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是幫助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突破教材難點的鑰匙,又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的手段。做法是增加學生實驗的數量,提高質量、擴充容量。實驗形式多樣化,除了教材規定的學生實驗和小實驗外,還有大量的將演示實驗改成的學生邊學邊實驗,課外學生實驗,做到書本和日常生活結合,課堂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基本實現二人一組,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