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是一個基本模式,也就是實施“啟發式綜合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但不能絕對化,更不能僵化,還要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進行變通,但是它的基本特點應該是自學為主,努力做到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的學習,教師隻是起一個主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在教學時間上,應保證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根據教學時間的統計,從總體上講,每節課學生活動的時間不少於1/2,這些時間主要用於學生看書、實驗、討論、講演、作業、練習等。我們可以從下列圖表看出實施這種課堂教學結構在教學時間上的大致分布:
當然不同類型的課,師生雙邊活動的時間,還可能有很大的差異,上述統計隻是從一學期教學時間的總體上反映這種課堂教學結構的特點。
【課堂教學步驟】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啟發式綜合教學分五個步驟。
(1)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一般5~7分鍾,處於思維的啟動階段。上課鈴響後,教師通過多種手段來調節學生的條件反射,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使大腦處於積極的思維最佳的接收狀態。
(2)學生自學
一般10~18分鍾,這時屬於思維的最佳狀態。教師一般不打斷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根據教師開列的自學提綱和提供的實驗器材,自己動手動腦學習。由於人人都直接參與學習活動,學習效果是比較好的。
(3)小組討論
一般5分鍾左右,穿插在學生自學中進行。
(4)大組討論,全班講述
一般10~15分鍾,屬於思維的調整階段。最佳思維階段過後,思維出現疲勞現象、注意力開始鬆懈,反應速度降低,做小動作、講話走神等現象就會發生,在這時就變換方式,改變方法,采用討論講述的形式,調動學生的一切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都積極參加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辨疑”,感到學有所得,體會到勝利的喜悅。從而延續學習興趣,出現課堂的第二次積極思維高潮。
(5)歸納小結、複習鞏固
一般5分鍾左右。學生通過適當的練習,應用,使知識得到鞏固和擴展。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教學的啟發性原則(如激勵、點撥、引導、教學民主等),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了充分展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啟發式綜合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定步調學習,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複閱讀教材,弄懂了再往下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邊學邊實驗,可觀察清楚,也可以反複做幾次。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問老師。同樣,由於可以自定步調學習,優秀生的思維可以得到充分展開,自己可以學得深一點,多學一點。教師對這兩者都可以重點輔導,教和學都有針對性,使全體同學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獲得知識,又培養能力。解決了將課堂教學統得太死,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不能因人製宜加以照顧的弊端。
【課型選擇】
“啟發式綜合教學”對教師講解的時間做了限製,但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啟發式綜合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各種啟發方式的綜合運用、分析比較,總結出以下五種常用的課型結構。
上述五種啟發式的教學形式,要根據不同類型的不同年級、班級、教材教具的特點來確定綜合運用的形式,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上麵舉例分析的“設疑引學、辨疑解難、釋疑鞏固”的課堂教學結構基本屬於以討論為主的啟發式,比較多地運用於初中物理“一般概念課”、“定律原理課”。
(1)以觀察為基礎的啟發討論式
對教材中某些實驗原理比較難懂,實驗步驟比較複雜的演示實驗,或因條件限製一時難以設計成學生實驗的內容,采用教師實驗,學生認真觀察的辦法,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如在講“比熱”時,可用微小壓強計代替溫度計增強實驗效果。
(2)以講解為主的啟發式
對那些內容抽象,理論性強的教材,如液體壓強公式、電流強度、電壓等,雖采用以教師啟發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但也要區別於傳統的“滿堂灌”,要通過教師生動有趣的講解,嚴密的推理,談話式的提問質疑,並適時穿插學生的討論,盡量為他們創造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啟發他們主動地掌握知識。
(3)以學生實驗為基礎的實驗探索式
這種課的上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然後對觀察到的現象或實驗數據進行討論分析,進而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把現行教材中凡是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內容都改變成為以學生實驗為基礎的探索課。如摩擦、密度、壓強、連通器、阿基米德定律、平麵鏡成像、電流與電壓的關係等。此外,把課本上安排的驗證性實驗也變成學生的探索性實驗,提到本節教材的前邊讓學生動手做。如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係,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深度的關係,萘的熔解和凝固等。為了突破教材的難點,還要自己設計一些實驗,如比重計的原理、液體的沸騰條件等。
要使“實驗探索課”上得成功,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程序、具有啟發性的討論題和簡單易行、效果明顯的學生實驗。其課堂教學程序一般為:
1)教師提出要探索的問題,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實驗步驟、觀察的重點;
2)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象,記錄數據,教師巡回指導;
3)根據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使認識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認識的規律,讓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
4)讓學生彙報實驗現象和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歸納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下麵以“電流定律”一章中的第三單元第五、六、七節的課堂教學為例說明這種課型的上法。
1)研究導體中電流強度與電壓的關係。
學生隨堂分組實驗器材:幹電池三節、安培表和伏特表各一隻,2Ω~5Ω金屬絲一段、兩端削尖的鉛筆一支、電鍵一個,導線若幹。
教師先做演示實驗,在一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接一節、二節、三節幹電池,讓學生觀察小燈泡亮度的變化,啟發學生獲得“燈泡兩端的電壓增大,電流強度也增大”的感性認識。
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要探索的問題,怎樣才能找出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與加在它兩端的電壓在數量上的關係呢?
問題提出,學生議論,不少學生很快提出用伏特表和安培表分別把每次的電壓和電流值測量出來,看看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當教師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後,又緊追一句,如果我們用小燈泡做實驗找出了U與I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否也適用於其它導體?即我們對小燈泡找出的這種關係是否有普遍意義呢?
多數同學又陷入沉思,但有的同學會提出,換用幾種其它導體多做幾次實驗進行驗證。
學生對要求探索的問題明確後,教師開始指導學生設計出測量金屬絲和鉛筆芯的電流與電壓的電路圖,指出應注意的問題,然後分組進行實驗,把數據填入事先設計好的表格。
表1(金屬絲)
表2(鉛筆芯)
然後,教師啟發學生討論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從表格中的數據橫向比(U1/U2=?,I1/I2=?……)你發現了什麼問題?這時課堂上的氣氛出現了高潮,同學們投入到探索之中,當他們通過自己的計算和分析得出了“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與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的結論時,人人興致勃勃,沉浸在勝利的幸福之中。
2)研究電阻的含義。
在上麵研究的基礎上,教師抓住時機向學生提出兩個新問題:①把表格中的數據豎著比(即U1/I1=?,U1’/I1’=?……)你會發現什麼?②當電壓相同時,U/I的大小對兩導體中的電流強度有何影響?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要探索的問題層層深入,從而獲得了“電阻”的概念。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電阻是導體的一種屬性,它可以用U/I的值表示”的理解就深刻了。
3)順藤摸瓜,得出歐姆定律。
教師再向學生提出:比較兩表格中的數據,看看當電壓相等時,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與電阻是個什麼關係?
學生有了前麵分析的經驗,很快總結出二者的反比關係,而且每人都流露出自信的神情,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歐姆定律便是水到渠成了。
由一個簡單的實驗,經過教師的步步啟發,層層引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發現的狀態,從而認識一個個物理概念和規律,享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習的熱情和信心,並從中學到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觀察和思維的良好習慣,這就是“實驗探索式”課型的突出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