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自學閱讀為基礎的啟發討論式
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主要有下列兩種以討論為主的啟發式的排列組合形式,見下圖。
這種組合適用於複習課、習題課,如單元複習等環節。
教師在啟發、講解的過程中要經常給學生創造發問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允許質疑,對提問者進行公開表揚,對學生的提問應及時給予肯定,給予應有的答複,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保證各種啟發方法的實施。
對那些純理論敘述的,不能設計成“實驗探索式”課型的教材,一般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如重力、機械運動的分類、功、功率、熱量計算、分子結構等。此外,一些應用性教材,如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壓強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等,它們都淺顯易懂,通過學生自學,教師稍加點撥即可掌握,也設計成以自學閱讀為基礎的啟發討論式課型。
教學過程一般是:
1)教師引入課題,出示閱讀提綱;
2)學生閱讀教材;
3)討論爭辯(分組討論、同桌討論、師生共同討論);
4)教師點撥講解,總結歸納。
閱讀提綱一般說來要具備以下特點:
1)成為學生自學的向導,引導他們由淺入深地鑽研教材;
2)要對準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弱點和疑點;
3)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排除學習中的障礙。
進行“以自學閱讀為基礎的啟發討論式”教學時,始終把指導閱讀方法,提高自學能力當作一項主要任務。這種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分成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閱讀提綱要詳細,結合提綱中給出的問題,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對教材逐段分析,對重點字句逐字逐句地講解;
第二階段,提綱變得簡略概括,讓學生按照提綱閱讀、討論回答問題;
第三階段,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發現問題,然後總結教材的要點。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爭辯,是上好這種課的重要一環,進行討論和爭辯時,要突出一個“導”字,如在講熱平衡方程式時,先讓學生看課本的例。
教師問:
“看後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有的學生說:“熱水放出的熱量等於冷水吸收的熱量。”
這時並不忙於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或否定,而是進一步追問:
理由是什麼?有位同學說:“熱傳遞的結果二者溫度相等,熱量就相等。”
又有一位學生說“熱水的質量是冷水的3倍,熱水降低的溫度是冷水升高溫度的1/3,所以熱水放出的熱量與冷水吸收的熱量相等。”
教師肯定這個同學看書仔細,善於思考。持相反意見的同學發言:
“熱水與周圍的空氣發生熱傳遞,所以空氣要吸收一部份熱量哪!”
教師說:“若把這一因素忽略不計呢?”又有同學接著說:“杯子還要吸收一部分熱量呢!”
教師又說:“也不予考慮呢?”教室裏哄堂大笑,也有些學生不服氣地說:“那樣,咱物理上還有真事嗎?”教師向他們解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研究物理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對同學們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做法進行表揚和鼓勵。經過進一步的啟發和引導使同學們真正理解了Q吸=Q放的含義。
(5)以練習為基礎的啟發式
這種課型主要是在上習題課時采用,要求教師精選典型的例題和練習題為學生講解、示範,然後指導學生練習,探索各類題的解題規律,通過多種解法的比較,選擇最佳解題方法,培養學生動腦、動筆,勤於思維的良好習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必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五種課型並不是固定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有時要幾種方法綜合運用,交叉進行,絕不能生搬硬套。我們體會到,隻有敢於衝破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大膽改革,才能闖出新路子。
【操作要義】
(1)整體教改,造成物理教改的同步環境
要從整體原理出發,設計從教育,教學,管理整體上實施“啟發式綜合教學”的方案,從更大的範圍內去尋找整體優化的途徑。
首先是改革班主任工作,放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通過競選,產生班長,由班長“組閣”,實行班委會輪流負責製。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積極參與教育思想大討論。還可創辦家長學校,著重抓家長工作,使家長也變革觀念,了解和支持教改。還可開設職業技術選修課。這樣,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教育,為各種教改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也為物理教改創造教改的同步環境。
(2)堅持啟發,打開學生的思維通路
“啟發式綜合教學”所倡導的“啟發”,不僅有傳統的意義,而且在目的上、手段上、內容上和依據上又跟傳統的啟發有差異。在實施“啟發式綜合教學”的過程中,用信息科學理論及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著重探討啟發與思維和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啟發的作用表現為誘導和促進。不管是情感啟發還是智力啟發,都是作為整個係統的施控者——教師的主要工作環節。教師必須在信息係統的傳輸通道上,準確地找出“耦合點”和“最佳耦合方式”。為此:
①備課的針對性。一般就來,教材每章每節都有重、難點。教學中能準確地確定這些重、難點,佐之以適當的教法,這就找出了“耦合點”和“最佳耦合方式。備課前,可先翻閱前幾屆的教學筆記(上麵記載有教學中發現的學生的疑難點)再寫出教案。在安排學生預習後,又找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學生座談,找準難點,然後構思啟發教學方式。
②講課的靈活性。課堂總是一個動態的有機係統,每一堂課的發展都不可能按備課的設想一或不變。因此,教師要及時取得反饋信息,並據此及時調整課堂計劃。這個過程同樣處處需要啟發,課堂的靈活性,核心是啟發的靈活性。
③答疑的應變性。答疑也是一門藝術,學生常會提出一些教師預想不到的問題,教師首先必須歡迎學生提問題,才能刺激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內或課外答疑時,不能不讓學生思考,便將結果通盤托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步步引導,隻在學生思維障礙處“搭橋”,讓學生自己得到結果。對學生提出的一些較難問題,即使教師一時答不上也沒有關係,可以同學生一起研究。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3)堅持綜合、尋求教學的整體優化
許國梁教授多次指出:要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學生實際,學校和教師實際出發來選擇教法。
1)打破單一的模式,建立合理的課堂結構。物理課大體上可以分為概念課、習題課、實驗課和複習課等課型。不同的課型應有不同的課堂結構,同一類型的課也可有不同的課堂結構,不同類型的課又可以交叉形成其它類型的課,從而形成新的課堂結構。在教學中,任何模式化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正是衝破了模式化的框框,在啟發的原則下,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家教等),運用多種教法(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隻要有用,就將它合理組織起來),讓學生或先實驗,或先自學,或先練習,或先講解。總之,從實際出發,按認識規律,讓學生思維逐步發展遞進,增強能力。
每次作業都讓學生交叉批改,並寫上評語。再有目的地抽查並評講,其效果比教師全批全改還好。還可組織學生自編試題,將一題多變,從而使學生理解力大大提高。
2)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有的學校實驗條件較差,許多分組實驗難以進行。就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開放型實驗。有時,提出課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在課外製作教具;有時,先培養學生骨幹,提高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再讓他們在課外帶領其它學生將儀器借到教室裏利用課外時間操作,以達到人人動手,人人動腦的目的。
3)綜合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既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綜合性,又要對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知識、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價值及思想品德因素的智力價值等方麵作綜合考慮。隻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多種素質的綜合發展。在教學中,除了注意力學、熱學、電學、原子物理學等方麵的綜合外,還要向學生介紹係統科學方法;除介紹物理知識外,還可將一些定律、定理的英語原文介紹給學生,讓他們既可以進一步領會這些定律、定理的深刻含義,也可以促進英語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