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討論”教學法(2 / 3)

【實施環節】

一般情況下,可以由四個基本環節組成教學結構的程序。

環節一提出問題和創設情境

提出合適的討論題目和創設相應的情境是問題討論式教學的準備環節,是討論得以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也是討論能收到實效的關鍵之一。合適的題目應具有下列幾種特征:

1)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

要抓住理解和應用知識的關鍵提出問題。如重要概念及規律的理解、分析處理問題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識間的內在聯係以及易錯、易混的問題等,使討論能擊中要害,在學生知識和能力發展方麵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2)設問生動具體。

題目所要達到的目的要明確具體,易於學生理解;題目形式要生動,以利於創設問題的情景;題目的提出要能引人入勝,以利激發興趣、引起懸念、揭露矛盾。例如,可以從反麵提出問題或使問題具有一定奇異性。

3)深、難、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相適應。

太簡單,學生不經討論就可得出完善準確的結論;過深難,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學生茫然或理不清思路。這樣的題目都沒有討論的價值。

4)具有程序性和啟發性。

題目的安排順序要與思維發展的順序相一致,敘述要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涉及的知識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逐步接近到“最近發展區”。要把握住問題的程序性和實質的顯示程度。程序過細,問題的關節過於顯露,引不起爭論,不利於思維的開展;程序過粗,隱含條件太多,學生不易抓住要點,會使討論無法深刻進行或延緩教學進程。一般說來,學生的智能基礎較差,所討論的問題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或知識相對艱深時,程序宜細一些,問題的關節宜於表現得明顯一些;反之,對於學生比較熟悉的知識或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討論能力和素養時,問題的程序宜粗一些,問題的關節宜表達得隱晦一些。

5)題目要與允許的討論時間相適應。

問題討論式教學所討論的內容一般帶有“全局性”,討論的結論和討論所引起的思維開發效果,對學生後續學習具有深遠影響。因此,這種討論要求有足夠的時間,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

題目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方麵:一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和經驗積累;二是來自學生自學、練習中提出或暴露的問題和觀點,由教師收集、整理和提煉。學生所提的問題和所持的觀點可能有不準確之處,但卻極有“學生氣”,容易被學生接受。把教師的經驗與學生的生動表述相結合,就能精煉出好的題目。

討論的情境,包括客觀和主觀兩方麵。客觀情境是指為討論提供生動的事實、實驗、恰當的題目,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以及教師對問題的描繪、點撥、引導等;主觀情境則是學生內心對討論的興趣和需要,它是由客觀情境激發引起的。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考慮討論所要達到的目標,更要充分考慮創造怎樣的情境才能使學生主動地獨立地去達到目標。實踐的教訓證明,實施問題討論式教學,對學生不能搞“突然襲擊”。除相對較為簡單的問題外,凡涉及的知識麵廣,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要求高、內涵豐富的問題,宜預先公布題目,讓學生有思想準備和必要的知識準備,才有可能實現深入的高質量的討論,才更有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環節二組織討論

這一過程是教學過程的重點或核心。其任務是引導學生以問題順序為中心開展討論。通過學生獨立或相對獨立的討論、質疑和辨析,解決所提出的問題,為加深學生理解概念和規律、掌握其應用,完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能力提供現實而生動的事例和經驗。

討論的組織形式要與討論的層次相適應。對於低層次的討論,可以直接由全班討論;對於中、高層次的討論,可以采用先課堂小組議論或課外準備,然後全班集體討論。

這一環節的要點是處理好學生獨立討論和教師主動指導之間的關係。討論的主體是學生,應主要由學生自己立論和反駁。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達到生動、深刻、經久不忘的程度,才能使學生在思想方法和思維發展上的收獲是通過內因起作用而得到的,因而也才可能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教師的任何包辦或仲裁都會削弱討論的認知效益和思維效益。但另一方麵也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不僅表現在教師課前選題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討論恰如其分的及時引導和控製討論進程。引導,主要是對所討論問題的重要性、意義做簡明生動的說明,複現或加強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思考並敢於發表意見,特別是敢於發表反麵意見等等。控製主要是適時地撥正討論方向、掌握討論的節奏,根據討論發展情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把討論引向深入等等。在不同層次的討論中,教師引導和控製的深度應有所不同。對低層次的討論,教師的引導和控製作用可強一些。例如在思想方法上可作一些原則性提示,在小組議論時對中差生的點撥可具體一些等等。但教師的一切引導和控製,是為了加強而不是削弱學生在討論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要過早支持正確意見或否定錯誤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