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方法 二(2 / 3)

在教學改革中,課堂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一直是教師關注的焦點。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湧現,如自學點撥方法、講練結合方法、有序啟動方法等。教學、教研、教改使課堂教學這塊教師辛勤耕耘的園地百花齊放,呈現出勃勃生機。

四、複習方法

複習是一種延時反饋,是新課講授結束後為消化、鞏固知識點;歸納總結教學內容或矯正學習中的偏差等采取的教學手段。一是學生課後複習。即學生課後運用閱讀課本、整理筆記、理解記憶、分析比較、概括總結等方法進一步吸收課堂教學內容。二是教師組織的複習課。複習課按種類分,有階段性複習(如章節複習)、期末總複習;按考試範圍分,有畢業考試複習、升學考試複習和其他統一考試複習;按性質分,有消化性複習、鞏固性複習和針對性複習等等。

當新課結束進入複習課時,學生對複習總報有一些偏見。一部分同學認為咀過的饃再吃一次就乏味了,所以丟掉課本,舍本求末,不願在基礎知識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問題的新奇。有部分學生甚至認為複習就是做習題、做練習、準備考試,所以到處收羅難題怪題,普通物理上的習題也要拿來一試身手。認為隻有這樣才叫複習,才過癮,才能應付老師的考試,對準統考的口徑。這一方麵說明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平時測驗和高考、中考的“指揮棒”作用,這就為教師上好複習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幫助學生進行係統複習時,不能照著課本,翻一課講一課地總結;解題輔導時不能就題論題、就錯改錯就一了了之。複習課也要認真備課。要根據學生心理,因勢利導,上好複習課。

複習課有輔導性質(包括章節知識歸納總結輔導、基礎知識應用輔導、解題輔導等);複習課有測評性質(章節測驗、診斷性測驗和評講)。下麵談談複習課中的方法應用,供教師參考。

1.歸納總結方法

上新課時是章節知識講授完畢再總結;複習課中對章節知識進行總結串講時恰恰相反,上課前就得讓學生了解現在節知識的整體概況,然後再分析講解每個知識點,這樣才能留給學生一個聯係的完整的印象。這就是整體—部分—整體*的方法。每章節知識的梳理,可用綱要圖示的方法展示。這種方法完整、新穎,學生樂於接受。

(1)方框流程圖。

如圖9-6,是電磁學部分知識結構的方框流程圖。不但展示了全章知識點,還能清楚地反映出各知識點間的相互聯係。

(2)樹幹分枝圖。

用這種方法歸納總覽全章,脈絡清晰。圖9-7是高中物理第一冊“力”的知識結構。

(3)表格羅列圖。

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總覽章節知識概況,還能對一些知識點作畫龍點睛的解釋。可讓學生抄錄成知識卡片保存。缺點是各知識點間的聯係反映不出來,如表9-4給出了動力學部分的知識要點。

表9-4動力學部分知識點

研究對象

研究角度

物理概念

物理規律

適用範圍條件

質點

力的瞬時效果

力(F),質量(m),加速度(a)

牛頓第二定律F=ma

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

質點

力作用一段時間的效果(時間積累)

動量p=mv

衝量I=Ft

動量定理

Ft=mv′-mv

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

係統

動量守恒定律=m1v1+m2v2

普遍適用,係統受合外力為零

質點

力作用一段位移的效果(空間累)

W=Fscosθ

功率

P=Fvcosθ

動能

勢能

EP=mgh

機械能守恒定律

動能定理

低速宏觀物體。mv22+mgh2

=mv12+mgh1

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隻有重力和彈力做功

係統

以上的綱要圖示可以用表9-4投影片映出,在備課時製作好投影片。也可以製作成掛圖或翻印後發給學生。複習課中,教師對照綱要圖示,從容地逐一串講,不但條理清楚,有條不紊,完整係統,還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增大知識密度,增加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容量。

2.解題輔導方法

運用物理基礎知識解釋物理現象和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是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對物理教學的要求。複習課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通過解題輔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入複習階段,大多數同學都能清楚地敘述物理基本概念,但用這些基本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解釋物理現象,則是一個難點。例如很多同學都認為能用公式∑F=ma解題就算搞懂了牛頓第二定律。複習時大家都知道“∑F”表示合外力,為什麼隻考慮物體合外力產生的加速度,而不考慮物體係統的內力呢?學生複習時大都不予深究。在複習課上,作者給同學們講了這樣一個問題:我體重60kg,下鄉當知青時,交公糧我曾背過80kg重的稻穀,遠超出了我的體重。我一直琢磨著怎樣自己把自己這60kg重的身體從地球上舉起來,但一直沒有成功過,同學們想想是什麼道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開始同學們覺得這個問題好笑,細細一想,也確實說不出個道理來。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最後還是回到了牛頓第二定律上來,並統一了意見:內力不產生加速度。

又如作者曾舉過這樣一道例題:杯中水麵上浮有一木塊,當杯上下加速運動時,水麵相對於杯子將:(1)上升;(2)下降;(3)不變;(4)忽上忽下。同學們略加思索,除少數幾個拿不定主意外,大家一致認為應選答案(4)。為什麼要選(4)呢?抽問了幾位同學,他們理由非常“充分”;木塊與杯一起上下加速運動處於超重或失重狀態而引起沉浮,所以水麵要“忽上忽下”。當教師說出正確答案應是(3)才對時,大出學生意料之外。於是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從定性、定量的角度去分析木塊和杯中的水同時處於超重或失重狀態下木塊應是相對水平麵靜止的,所以水麵不會“忽上忽下”。

章節複習時,選用的例題要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鞏固知識點選用的例題,可在題前加上個小標題,明確地告訴學生這道題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如熱學部分的例題可根據不同的題型加上“氣體壓強的求解方法”、“氣態方程的應用”、“帶活塞、彈簧的典型例題”、“抽氣和打氣問題”、“用圖像法巧解熱學題”等。總複習階段,學生要解綜合習題,方法的應用就顯得重要了,可打破章節界限,編製針對某種方法應用的係列習題。如“物理題目中的臨界問題分析”、“用數學方法求物理問題的極值”、“估算題集錦”、“逆向思維方法在解題中的運用”、“多題一解”和“一題多解”等。

進入總複習階段,學生已全麵地學習了一遍課本上的物理知識,解題能力提高很快,很多同學都試著找一些新穎的題目來一試身手,解法上也追求多法求解。用習題課給予正確引導,不但可以交給學生運用物理基礎知識和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多種方法,還可以迎合學生的求異思維,激發學習興趣,較大麵積地複習鞏固已學過的物理基礎知識。

例4如圖9-8,質量為M的小車在水平麵上以速度v0做無摩擦的直線運動,在小車頂的前緣放上一質量為m,且相對於地麵靜止的物體,若物與車的摩擦係數為μ,為了使物不致從車上滑下去,問車頂至少多長?

分析:因為物體m不至於從車頂滑下的條件是物體剛好滑到後邊緣時與車具有共同速度v,物體與車組成的係統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外力為零,由動量守恒定律Mv0=(M+m)v解得:

以下幾種解法中均以(a)式代入。

解法1運用動力學和運動學公式求解。

所以物對地的位移為:

車長至少為:L=s2-s1(3)

解法2用平均速度求解。

物體m剛滑到車的後邊緣時,物、車作用時間為:

由(1)、(2)、(3)、(4)、(a)式解得:

解法3運用動能定理求解。

將動能定理運用於m:

而f=f′=μmg(3)

車長至少為:

L=s2-s1(4)

由(1)、(2)、(3)、(4)、(a)式解得:

解法4用功能關係求解。

對於物、車組成的係統,摩擦力的功等於係統機械能的變化:

解法5以車為參照係求解。

物體m處於做勻減速運動的車上,以車(非慣性係)為參照係,對m引

f=μmg(3)

由(1)、(2)、(3)式解得:

解法6用圖像法求解。如圖9-9的速度-時間圖線,s1=梯形v0vt0的“麵積”;s2=三角形0vt的“麵積”。L=三角形0v0v的“麵積”。

由(1)、(2)、(a)式解得:

解法1、解法2和解法6運用了動力學和運動學以及圖像法解題;解法3、解法4複習了功和能部分的公式;解法5超出了大綱,可供一部分學得好的同學參考。一題多解,殊途同歸,異曲同工,照顧了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他們大都能較好地接受一種或幾種解法;對學得好的同學也不會出現“吃不飽”的感受,引導他們在複習中開闊思路,提高解題能力。

3.測驗評講方法

章節知識學習結束時,檢查教學效果的方法要用到測驗。物理章節和單元測驗的命題範圍和模式,一般不要參照中考和高考模式命題。因為升學考試是為選拔人才而采用的一種常模參照性測評,考試結果學生成績一般呈正態分布。而平時的章節測驗是為達到教學目標(參照教學大綱)而作的測評,測評過難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測驗題的參照標準是教學大綱,測驗結果學生的成績分布不應是正態分布的,一般讓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取得優秀和良好的成績。

測驗能有效地反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就是測驗的診斷性功能。一般地,第一次測驗題叫做一診題,它的特點是命題範圍覆蓋麵廣,突出章節知識的重點。一診測驗後,教師通過評改發現試卷中的普遍問題,就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通過教師評講和輔導,進行第二次測驗(二診題),命題範圍相對狹小,突出一診題中的問題。發現問題還可進行三診測試。通過這種反複的測驗—評改—複習,逐漸趨近和達到教學目標(如圖9-10所示)。

複習課中最費時費事的是評改學生試卷,每次單元測驗如果用3-5天改完試卷再去評講,延時反饋所需的負時差遠遠超過複習周期公式的第一、二個周期,學生對比失調,效果不佳。所以最好是教師抓緊時間,當天改完並分析完測驗試卷,用自習時間針對試卷中的普遍問題進行評講,變延時反饋為即時反饋,收到好的教學效果。若批改量大,可以抽樣分析試卷,發現問題後邊評邊改或先評後改,盡量縮短延時反饋的時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