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曆史教學的課堂設計模式與方法
近年來湧現出來的曆史教學模式與方法不少,典型的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三段式教學法
所謂三段式法。即“讀、理、練”三個階段的曆史課堂的組織教學。
“讀”為第一階段,約用10分鍾左右時間。教師先提出擬好的思考題,讓學生認真閱讀本節課要講的教材內容,發現問題時,同學之間可以進行簡短的議論,加深對曆史知識的感知。
“理”為第二階段,約用25分鍾時間。教師對教材中的有關的內容,進行啟發、點撥、歸納。並與學生共同活動。對曆史知識進行串線結網式的整理,著重弄清重點、難點,指導學生對曆史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
“練”為第三階段、約用10分鍾時間。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爭取當堂強化概念和鞏固記憶。
三段式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教師在教學中能充分運用啟發和示範,貫徹了教學中的鞏固性與應用性原則,是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
2.四段式教學法
第一段,從上課開始,大約5—7分鍾。教師先提出讓學生閱讀內容,同時提出幾個問題,寫在小黑板上,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這時教師可深入學生,了解這一節課的情況。
第二段,約需25—28分鍾。是教師進行新課教學的時間。重點要突出,邊講邊板書。要把重要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曆史基本線索、基本概念等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通過回答啟發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掌握本課的重點難點。
第三段,約用5—7分鍾。主要圍繞進行的新課想問題、提問題,鼓勵學生發言、回答;然後教師再作出正確結論。這是談話法與講解法相結合的鞏固性教學階段。
第四段,約用5分鍾。主要是處理課堂作業,習題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樣化,要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對知識的加深鞏固。
3.五段式教學法
第一段:複習提問,承上啟下,約5分鍾。複習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教師提問時,要注意起到既能複習舊課,又能引入新課的作用。
第二段,教師提出精心設計的自學提綱,啟發學生自學。這一步約需10—15分鍾,然後進入啟發問答和課堂討論,這是一堂課的高潮。對不同的見解可讓學生爭議,最後教師進行歸納。這一步約需15分鍾。
第三段,是歸納小結階段。即把討論的知識高度集中,理出綱目,指出重點和難點。大約需3—5分鍾。
第四段,是鞏固練習階段。提出的練習題,要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突出重點。
第五段,是布置或處理作業階段。一般最好是邊布置邊完成。
4.程序教學法
這是從現代控製論學說的觀點出發,探索出的一種曆史教學法。基本原則是,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做到教與學結合。根據曆史課內容,把教材設計成許多項目(程序作業),按順序加以排列,呈現在課堂上。其具體步驟有七步。
第一步,組織教學。
第二步,聯係舊課,導入新課。
第三步,把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概要、線索告訴學生。
第四步,展示作業,指導學生自學,這一步又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教師進行啟發;
二是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完成作業;
三是教師作出正確結論,學生對照自己的答案,獲得科學、準確無誤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