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板書設計七式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直觀手段。教師講述的內容,通過板書給學生以視覺直觀,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曆史事實,可以輔助講述的不足。一種好的板書設計,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曆史的積極性,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朱世光老師在中學曆史教學實踐中,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和教學要求,設計了不同形式的板書。
1.線索式板書
這種板書按照曆史事件發展的脈絡設計,它能揭示曆史教材的內在聯係和因果關係。
2.設問式板書
這種板書是根據教材內容,由一係列由簡到繁的提問設計而成。這種方法較多地動用在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歸納的課堂教學之中。在板書時,每個提問之間應留有一定空隙,以便教師引導學生逐個解答並填寫。
例如,《中國曆史》第一冊《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南北對峙局麵的形成》一節的板書,是逐個提問的形式,設計的板書如下:
①什麼是西晉?
②西晉是什麼時間統一的?
③西晉的統一為什麼是短期的?
④什麼是南北對峙的局麵?這種局麵是怎樣形成的?
3.表格式板書
這種板書運用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曆史事件、現象的歸納對比教學之中。其方法是:可以先畫好表格,列出項目,教師邊講邊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把答案填入。這種板書形式能用於新授課,又能用於複習課的教學之中。
例如,《中國曆史》第二冊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一目的板書設計:
5.圖解式板書
這種板書是由簡單圖形結合文字注記而成的。它便於教師幫助學生對複雜的曆史現象進行形象性分析,並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中國曆史》第二冊《辛亥革命》一章中,關於袁世凱在複雜的形式下,是如何玩弄反革命兩手,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問題,在教學中采用圖解式板書,幫助學生進行分析。
?
5.提綱式板書
這種板書方式主要是依據教材內容,按教學順序進行設計。通常是在課題統帥下,由大小標題和簡要內容組成。設計較容易,是最常用的一種板書方式。
例如,高中課本《世界曆史》(上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一目的板書設計: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一)羅馬帝國的衰落(原因及過程)
(1)根本原因是奴隸製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發展(2世紀被迫實行隸農製)
(2)奴隸、隸農起義(3世紀中期,高盧地區的“巴高達”運動;4世紀中期,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
(3)日耳曼人的入侵(378年,阿德裏亞堡決戰,羅馬軍隊慘敗)
(二)羅馬帝國的分裂(對照第60頁圖)
時間:395年;分為: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仍定都在羅馬)
(三)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1)過程:5世初,西哥特人洗劫巴爾幹,攻入意大利;
410年,西哥特人圍攻羅馬;
5世紀中期,日耳曼人占據西羅馬大部分領土;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2)影響: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奴隸製度在西歐的崩潰。
6.輻射式板書
這種板書是選擇某一主要問題為中心,把與之相關的內容聯係在一起,形成某一問題的網絡。
例如,《世界曆史》(上冊)“沙皇俄國的侵略擴張”一目,設計的板書如圖(見下頁)。
7.結構式板書
這種板書是根據教材知識內容豐富,但結構層次較分明的特點來設計的。它便於學生對繁複的內容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在綜合型和複習型的課堂教學中較多運用。
例如,小結《世界曆史》(上冊)《西歐封建製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興起》這一章內容時,采用了結構式板書,使學生對於本章繁複內容有一個總體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