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板書設計的七條原則(1 / 1)

曆史板書設計的七條原則

板書設計,就是板麵書寫的設想和構思。它是教師根據教學的要求、運用直觀性教學原則,通過精心構思而有計劃地在黑板上書寫的精要醒目的文字或圖表。好的板書設計,能恰到好處的體現講述內容,又是一種落實教學要求的藝術再創造。事實證明,凡是注意精心設計板書的教師,教學效果都比較好。

要想使板書設計真正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工具,達到科學、精煉、醒目、規範、易記的要求,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最基本的原則應該有:

1.明確的目的性

任何一則好的板書,都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離開了教學目的,板書設計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在進行板書設計之前,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再遵循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按照教學目的,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

2.鮮明的針對性

板書設計要針對課文和學生的特點,因文製宜,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3.高度的概括性

板書設計的概括性有三個要求:一要緊扣課文,否則概括就失去了對象;二要選用關鍵詞語,否則概括就沒有根據;三要精煉恰當,以簡馭繁,否則概括就無法體現。這三個要求是互相聯係的。如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課本上是這麼寫的:“讓士兵複員生產,免除若幹年徭役;讓戰爭期間逃亡的人回家,恢複原有的田宅;把因饑餓賣身作奴隸的人釋放為平民;減輕田租,規定十五稅一”,共五十八個字,板書時可概括為“兵、民、奴、稅”四個字,書寫省時省力,學生也好記多了。

4.清晰的條理性

板書既要概括課文的內容,又要便於學生記錄和掌握,就必須講究條理性。在形式上,相同層次的標題或序號,尤其是較大層次的標題或序號,要排列整齊;在詞語上,前後之間要做到“言雖斷而意相通”,即所謂“藕斷絲連”。

5.周密的計劃性

板書不是一下子出現在黑板上的,而是隨著教學進程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師上課之前,對於板書內容出現的先後、內容間相互的呼應和聯係、文字的詳略大小和去留、布局位置的調整、虛實的配合、符號的運用、板書與講述的統一、板書與其他教學活動的配合等等,都要進行周密的考慮。根據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應強調板書與講述的統一。寫與講如果有脫節現象,教學就顯得生硬。

6.適當的靈活性

已經設計好了的板書,也不是不可變動的,而是應當因勢變通,因而應有一定的靈活性。一方麵,是指布局上的靈活性。教師設計板書,總是以自己常用的黑板為板麵依據的。如果換個講課地點,遇到的黑板,或者在麵積上,或者在形狀上,與原來依據的黑板是不會一致的。這時候,就必須進行臨時變通。即使是在本班上課,也必須在板麵上留有餘地,以利某些臨時性的板書。另一方麵,是指內容上的靈活性。在課堂教學的師生雙邊活動中,常常會遇到原定的板書難以自然出現,不能“水到渠成”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就要在不影響教學要求的前提下,適當采取應變措施,主動給學生留有餘地,使他們獲得“填補空白”的思維機會。這樣做,上課就靈活自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能得到進一步調動。

7.布局的美觀性

板書設計是講課藝術的一部分。它不是文字與線條的簡單組合,而是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通過教師有目的的構思,按著一定規則勾畫出的直接圖形。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板書時既講究合理性、科學性,又講究直觀性、形象性。隻有這樣,才能從視覺上給學生以清晰、順暢、整潔、明快的美的感覺。要顯示這一點,首先要板書整齊、布局合理,同一層次的標題序號和字體要相同;如果需要畫圖,文圖配合要得當。其次字體工整、書寫規範、行距一致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需要彩色粉筆加重印象,顏色要搭配合理,力求鮮明美觀。

至於板書的形式,最常見的是提綱式。它的特點是製作簡單,條理、簡明、扼要、適用範圍廣,因此為廣大教師所慣用。但是,僅此一種形式,就顯得過於單調乏味,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改變這種狀況,不少教師在實際應用中創造出不少新穎、美觀、顯明、易記的好形式。各種類型的板書都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變化無窮,已有各種圖示教學的書籍問世,在此不做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