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期我國學校體育的十大指導思想
新時期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可以界定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至今,這個時期是我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最主要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指導思想有下列十種。
(一)增強體質的指導思想
是指以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的一種指導思想。這是學校體育中提出最早的思想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政府就強調全麵鍛煉身體,準備勞動衛國,並在各級文件中加以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增強體質的指導思想。進入新時期以後,這種思想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這種思想的不足之處是強調學生身體的生物改造,不注意技術和技能的學習及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在教育中往往會出現簡單、機械、刻板的現象。
(二)技能教育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育中,以學習運動技術、掌握運動能力為主導的一種指導思想。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8世紀美國的自然體育,我國現行的技能教育指導思想主要是受蘇聯傳統教學理論思想的深刻影響。這種思想以運動項目和各種運動技術的學習為基礎,強調通過運動來學習和掌握其運動技能,從而獲得發展身體的效益,完成體育目標。此外,技能教育指導思想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力求在學生時代,將“三基”掌握好,為將來從事體育鍛煉打下基礎。
這種思想的不足之處是忽視了體育本質特征對人的影響與改善。如果教學不講求鍛煉身體的效益,那麼,其結果必然是為技術而技術,背離了體育的特征。
(三)全麵發展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育中以促進學生德智體和諧發展為指針,以全麵完成體育的各項目標為主導的一種指導思想。它是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從教育和體育兩個大係統來考察學校體育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人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等。解決人的素質問題關鍵在教育,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要解決人的體質問題,同時還應促進德、智的協調發展。這種指導思想是在近年來國內外學校體育改革思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將體質教育和技能教育合二為一,在現階段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四)培養能力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育中以培養學生各種體育能力為主導的一種指導思想。這種思想是隨著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提出的新要求基礎上產生的。它重視對學生體育能力的開發,重視培養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現存知識和方法及今後在各種各樣的條件下進行身體鍛煉的習慣和能力。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廣大體育教師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研究。初步將體育能力概括為: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運動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身體適應能力等。
(五)發展個性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育中,盡其所能地發揮學生的鮮明個性和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的一種指導思想。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很少考慮學生個體全麵、和諧發展的需要,極大地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而降低了學校體育育人效果。近年來,我國學者認為:提倡在集體教育前提下,應加強對學生的個體教育;強調個體發展的需要與社會需要的一致性;鼓勵個性化教育和促使學生個性全麵發展。現階段有關“個性”的培養,在最新的九年義務教育體育大綱中已得到體現。但在實施中還存在一定難度,無論怎樣,這種指導思想在現階段或未來社會中都具有較大的作用。
(六)競技體育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培養競技能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一種指導思想。80年代以來,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和在國際大賽中的勝利,喚起了青少年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給學校體育提出新的要求。學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場所,學校體育是未來優秀運動員必經的教育階段。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學校為具有一定體育天賦的學生提供發展的必備條件,努力提高他們的競技水平,這是培養我國優秀體育後備人才的主渠道。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國家大力提倡辦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學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等。經過幾年的試點,收到了明顯的效益。
這種思想的不足之處是按運動項目實行單項教學和訓練,違背了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如果競技體育與體育教學的關係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群體活動。
(七)快樂體育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育中,把運動中內在的樂趣作為目的的一種指導思想。這種思想是近年來從日本和聯邦德國引進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在本質上類似我國的“主動體育”和“自我體育”思想。其主要觀點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教材,使學生在運動中得到樂趣;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目標,並樹立為實現目標的信心,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能力;在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上,強調體育教師的指導性和學生自立性的有機結合,在“集團學習”中實現學生間的橫向聯係。
這種指導思想對我國現階段學校體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絕不能將快樂體育作為惟一的指導思想或教學目標。
(八)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
是指體育教育中以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為主導的一種指導思想。這種思想是脫胎於現代終身教育理論和現代社會發展對體育的需要,它的主要觀點是:體育不單是在學齡期作為人的發展手段,而應是貫穿人的一生的重要生活內容,學校體育不能隨著畢業而視為終點,而應視為人在一生中不間斷地進行體育運動和鍛煉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有著無限的廣延性和終身性。其核心是打好體育基礎,掌握鍛煉的科學方法,培養體育意識、興趣、態度和能力,體驗運動樂趣,形成運動習慣。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廣大體育教師在逐步克服過去片麵強調體質和運動技術的缺點,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及獨立鍛煉能力,注意提供有意義的運動消遣手段與方式,滿足學生運動精神娛樂等方麵的追求和享受。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是當代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一大改革,它將對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九)養護體育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育中,保養與監護相結合的一種健康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是在不過分強調運動負荷和強度的基礎上,重視鍛煉的“適度、適量、適時、適人”的情況下產生的,既有現代體育的特點,又有民族體育的內涵。它的基本觀點是:樹立健康第一的意識,注重向學生傳授體育保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簡化高難技術變為實效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鍛煉活動,淡化以競技體育為主線的思想,而突出強調學生自我健康的養護能力,將體育改為教學、練習和養護三部分,將早間操和課外活動視為學生的“潛在課程”,特別強調體育理論對自身鍛煉的指導、評價和修正,以達到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鍛煉的目的。這種思想對現階段的“體育與保健”,具有十分明確的指導意義,但尚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十)成功體育的指導思想
是指在體育教育中,既著眼於現實,又放眼於未來的一種新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在狹義上講,就是體育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廣義上講,就是體育要為成功地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服務,學校培養的人才,應當是身體強健,心靈美好,具有競爭意識和協同態度,能適應現代社會勞動和生活需要的新一代。
成功體育脫胎於“成功教育”。它打破了以技術教育為中心的體育教學體係,將有形的技術、技能和無形的心理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又彌補了“快樂體育”的一些不足。“成功”的體驗,不僅僅是“快樂”。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既充滿著友誼和歡樂,更充滿著艱辛和苦澀,乃至挫折與失敗。隻有不畏艱難險阻,登上“成功”的頂峰,才能真正領略和體驗體育的全部樂趣。
成功體育在教學思想上、教學內容上、教學方法上著重解決為什麼而教、教什麼、怎樣教的問題,應該說是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一種趨勢。
二、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應轉變的幾個觀念
(一)應轉變隻注重“技術傳授”,忽視“教育功能”的觀念
長期以來人們隻注重體育教育中的“術”,而忽視“育”在身體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把能直接發揮體育教育功能、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的體育課,降低到單純的運動技術教育上去,好像體育課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操,出出汗。學校體育的這種狀況,導致了人們對體育教育的偏見和鄙薄。學校體育的“育人”、“育心”、“育體”被忽視了,於是學校體育就僅剩下一個“術”字,隻好擠在其他功課的夾縫中求生存了。教育家張伯苓說過:“最重要者學校體育不僅在技術之專長,尤其在體德之兼進,體與育並重,應不至發生流弊。”要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必須有正確的觀念作引導,否則,深化隻能在“硬件”部分進行,流於形式,難以拓展。
(二)應轉變隻抓競技提高,忽視普及體育的觀念
一段時間以來,學校體育僅重視對少數體育尖子學生的培養。誠然,體育尖子的培養也是重要的,但學校體育的主要對象,是全體學生,是要促進全體學生身心的全麵發展。有些人樂於抓幾個體育尖子,其實質是這能為學校裝點門麵。這種“功夫在課外”的結果,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體育。學校體育具有普及和提高的雙重任務,不應該顧此失彼,應使其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三)應轉變隻是單一的“增強體質”,忽視發揮學校體育“多功能”的觀念
1979年的揚州會議,把評定學校體育工作的成績,以“最根本的是看學生的體質是否有所增強”作為標準。因此,這段時期的學校體育,單一加強了增強學生體質方法與手段的研究,致使這一時期的體育課成了鍛煉身體的簡單操練。改變這種單一的強身健體的觀念是深化改革不可回避和繞過的問題。我們必須從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各個角度對學校體育進行深入的考察,將單一的增強體質功能轉化為多種功能,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才會出現新的天地。
(四)應轉變隻重視“校園體育”,忽視擴大學校體育“空間界限”的觀念
把學校體育僅僅看成是校園體育,把學生的體育活動限製在校園內,這與當今開放時代不相符。事實上,現在的學校體育已大大突破了學校的空間界限,與社會體育、家庭體育發生了廣泛的聯係。學校不再是學生強身健體、獲得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惟一場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