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子?念之!念之!!”一座用竹子搭成的學堂內,站在竹門前方的一個麵色黝黑,留著八字胡,身高六尺,身著長褂,年齡在四十來歲的先生一邊輕敲著硯台一邊怒視著下方。
學堂內所有孩子也被嚇了一跳,一起把目光移到了靠著窗戶坐著的一個孩子身上,大家都打量著這個年紀和自己差不多十二來歲眼睛卻出奇的大的同伴。
後麵有一個紮著五六根衝天辮的女孩子連忙用腳丫頭踢了踢前麵的桌子,這個叫念之的孩子終於緩過神來,連忙把擱在自己腿上的一本線裝的破書塞進用竹片搭製凳子的縫隙內,然後眉毛一翹,眨巴眨巴著大眼睛盯著先生也不開口說話,但是小手卻順著凳子的縫隙把書慢慢捋到了褲腳下。
可是書比他的腿還大上一截,念之隻得把書從腿間依次通過小腿大腿撥到了褲襠裏麵,頓時卡得兩腿之間生疼。
先生停止敲擊硯台,看著這個清秀圓滾滾的大眼睛娃子搖了搖頭,也不去理會他的私下幹了啥,開口說道
“念仔啊,後天就是慶雨節,等會兒,俺讓你帶點朱砂岩回去交給佛老村長,好做功德符,按照慣例明早還得你逐一挨家挨戶把功德符發放給大家。”
佛老是念之所在的村長,據說幾十年前便來到了這個村子,村民們不知他從何而來,隻知道老人雖不是什麼奇人卻身懷一身醫術,在村子裏麵住了下來,用醫術治好了無數村民的病疾,同時博古通今是所有人對老人的印象,在孩子眼裏老人無論啥時候都是麵帶慈容,與人和善,誰不聽話,被爹娘打了都會躲到佛老的屋子裏。雖免不了責罵,但也不用臉上抹淚刮涕。
念之的村子本叫魚村,老人覺得魚和愚相近不吉利,於是將魚字改為裕,又加了個躍字不失原來魚靈動的本性,現在村子對外稱裕躍村,村裏人得知無比高興,直接推舉老人為村長,大夥都很讚同這個心善又無所不知的老人當村長,但老人對自己姓氏和往事隻字未提,大家經常看見老人拿著一串念珠念念有詞,覺得他定也是個佛信徒,村民們見到老人時候也衝著他雙手合十尊稱他為佛老。
而念之從小就和佛老住在一起,但是念之從來不叫老人為佛老更喜歡叫他佛爺爺。這個教書先生也是佛老從外麵請過來教孩子們寫書作畫。
“是...是,先生。”
叫念之的孩子稚聲應道。雙手捂著襠部麵色卻顯得怪異。教書先生把目光從念之身上收回來掃視了屋內一圈清了清嗓子提高了聲量正色道:
“還有一件大事兒,慶雨節再過三天便是這次鄉試,這次考試包含了書畫還有....觀想...”
觀想廣泛流傳於民間,表意就是看物,思物,對於人們來講,明了這個世界上的萬物很難,所以利用書畫方式將事物形體記載。每個人悟性不同,捕捉事物本質亦不同
觀想之法,自古有修法者出便存於世間
或者亦可說觀想是靠著眼中看到事物的表象,而記在心頭,化物為形,捕捉事物的內在,從而感受萬物運行特有的性質。
未等先生說完,整個學堂充滿了“哀嚎”聲,念之趁著這個機會趕快把破書從腰間抽出來慢慢站起身子,一隻手將書放在竹椅上,然後一屁股做下去。托著腮幫子衝著窗外發呆,腦子還在想著那些騰雲駕霧的神仙。
先生也不搭理孩子們,而是找了一個靠門的位置端坐來,起了一杯茶,捏著蓋子在土瓷做的杯口剃著。孩子們“鬼哭狼嚎”了一陣發現先生安然自若的在門口飲茶,也不再折騰一雙雙小眼睛直盯著先生。先生也不起身,隻是把茶盞放在石台上,然後捋了捋袖子抬著腦袋看著屋頂,有些自言自語般慢慢道
:“世間修身之法千千萬萬,而觀想與存想為心中主法。觀想本源自佛派,而存想源自道派,兩者大同小異,在修佛之人認為所謂“觀想”,應先想一想,啥子叫想一想呢?就是思想與心神一致,等到那時候自然就“觀”出來。俺應該怎麼講呢?在佛家古心經五蘊來說,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識”中第三個“想”,道佛修煉千萬家,”
先生講到這裏戛然而止又喃喃道:
“可惜我等隻是凡人,觀想都沒入門,又何來的修道一說呢?”
先生漸漸低下腦袋,同時他一愣。因為整個學堂內所有的娃子眼睛都盯著他,仿佛在說這個奇怪的先生在講啥子東西?一時間大眼瞪著一堆小眼,是小眼沒錯,因為眼珠子最大的念之還一動不動的看著窗外,小腦瓜子卻早已“駕鶴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