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克娜的人生一直都是很灰暗的,這一點不用問都能想的到。隻是其中的悲慘一般人不會過多的往最壞的程度去想,人們本能的會回避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東西,這是人之常情。奴隸主就沒有向善或者好的心嗎,那也不一定。
其實莫聚以自己獨特的洞察經驗看來,這裏麵有區別歧視或者選擇性歧視的因素在裏麵,就比如罪惡滔天的惡人可能會很好的對待自己的孩子,就算是一般的人對待自家孩子總是好過別的孩子,能說什麼。一般人對這基本就是給個人之常情的評論就拉倒了。
單以善惡的角度來看待世事是行不通的。要說人都是自私的,表麵上看更能解釋一下世態炎涼,但深究的話就有解釋不通的地方了。
莫聚更願意從意識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通常的利益角度,那早就是莫聚以為的認識社會的初級階段了,超越了這一階段,自然就有了意識上的認識考量。
一個人有什麼意識狀態,自然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言語上的表達。
有了這樣的認識,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的爭論也就沒有意義了,畢竟擁有智慧的生物總是要根據自己的意識需要去做各種選擇的。
在莫聚這裏,有一個意識培養的概念並沒有跟什麼人說過。大概意思就是,人總是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培養著自己的意識,這就是什麼普通人說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之類的。其實人的意識每時每刻都是有著變化的,這一刻你還對玩遊戲感興趣,下一刻肚子餓就去吃東西了,困了就變成想睡覺了。這就是意識的變化,並不是說意識都是什麼高大上的內容,非得是什麼主義什麼理想什麼追求才行。
如果你願意總是以意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與人物的話,那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是很好理解的,所謂非黑即白的念念觀也就自然而然明悟了,這隻是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非黑即白是狹隘的認識,不管他們是從什麼角度得出的結論。
重點是要說說意識培養的事,為什麼很多名人能夠成功,就在於他們或有意或無意很好的完成了意識培養這個作業。仔細想想,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在修身養性上做的不夠好呢,這雖然隻是意識培養中的一個小題目,做的好自然和做的不好有很大區別,對吧!
很多人之所以過著庸庸碌碌的日子,終究是某些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功課還沒有做好啊!
讓人無語的是莫聚,他明明已經悟透了意識培養的意義,卻沒有心思去做這個功課,或許是長久的宅男的心理對其造成了很嚴重的負麵影響吧,但更多的可能是,過量的洞察世情讓他不知道該幹什麼,茫然永遠是某些人痛苦的根源,就像自殺的詩人<我不想說名字>之所以選擇自殺,就是在茫然的迷霧中困鎖的太久了,抑鬱不是太大的問題,誰沒有點鬱悶不爽的時候呢,茫然的抑鬱才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