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社會問題(1 / 2)

第二十四章 社會問題

芬蘭有許多引為自豪的"之最":"千湖之國"不僅湖泊最多,薩烏那也最多;芬蘭既能製造世界最大的造紙機,而且人均咖啡消耗也居全球之首;這個文明國度人均擁有高等院校最多,公民自願無償獻血最踴躍;婦女在世界上最早獲得選舉權,同時嬰兒的死亡率也最低;芬蘭還是森林覆蓋率最高、移動電話最普及的國家之一。然而,芬蘭也有著令人深感不安的"之最"--自殺率居高不下。

1995年芬蘭全國自殺身亡人數超過1500人,達到有史以來的高峰,自殺率高達十萬分之二十九,而自殺未遂的人數則是喪生者的十倍。自殺者中多為男性,占自殺人數的80%,這個比例在世界上僅次於匈牙利居第二位。

如此發達的高福利工業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社會秩序穩定、犯罪率低、公民生活安寧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那麼,自殺率為什麼這麼高且有日趨嚴重的發展趨勢呢?

多年來,芬蘭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醫生專門進行研究,認為公民自殺的原因錯綜複雜,但很難得出全麵準確的結論。大體上可以從社會和家庭背景、個人性格特點、地理和氣候條件、身體健康狀況等幾方麵尋找根源。

芬蘭著名心理學家呂克維斯特教授認為,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革是導致自殺率高的主要原因。進入80年代,在歐洲所有工業化國家中,芬蘭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曾有"北歐的日本"之稱。工作節奏的加快,激烈的市場競爭,使許多習慣於按部就班工作的人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其中大部分人經過調整適應逐步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但也有些人感到工作力不從心,情緒低沉而無法解脫。

現代人對婚姻的輕率態度使離婚率不斷上升,是造成一些人自殺的另一社會原因。1996年芬蘭全國有2.4萬對新人結為伉儷,但同時又有近1.4萬對夫妻離異,使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盡管沒有履行婚姻登記手續的同居在芬蘭是一種合法的家庭形式,其子女在享受各種福利待遇方麵同其他兒童一樣,可以獲得各種補貼。可是由於孩子的父母沒有婚姻關係的維係,家庭更容易發生變化,對孩子必然產生消極的影響。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生活負擔加重,整天忙於為生活奔波而無暇照顧孩子,無意中使孩子失去了應有的家庭溫暖,變得冷漠、孤獨和自卑。父母的離異、家庭的破碎,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或多或少地蒙上一層陰影,也是他們產生自殺念頭的直接原因。就是在自殺的中年男子中,因離婚而失去家庭依托和溫馨而尋死的人也大有人在。

青少年自殺的另一個原因是社會和家長對他們的期望過高,無形中對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父母望子成龍,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為擺脫家庭的苛刻要求,一些青少年產生自殺念頭。另外,強調高水平的物質生活,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惡化和對核戰爭威脅的擔憂,給青少年造成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無望,找不到出路,自殺便成了他們唯一能夠得以解脫的辦法。在企圖自殺的青少年中,有一半人是在其周圍的夥伴自殺或企圖自殺的行為的影響下產生自殺念頭的。在芬蘭,25歲以下的青少年自殺人數占自殺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酗酒是芬蘭的一大社會問題,城市的街頭常常可以看到醉倒在地的酒鬼。許多人在失業、離婚或遇到挫折時感到自己被社會和他人所遺棄,便開始無所顧忌地悶頭酗酒,當借酒澆愁愁更愁而無法擺脫痛苦時,便一死了之。芬蘭的農業人口很少,農民的收入不是很高,農民們都是獨家獨戶分散地住在林邊、湖畔和丘陵田間的家庭農場裏,生活不如城市那麼豐富多彩,因此就連農村的姑娘也不願嫁給農民,有的難尋配偶的農民感到生活孤獨無望而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