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酗酒者和農民都談不上富裕,但自殺者並不一定都是窮人。在自殺身亡的人中,有人擁有汽車、別墅、遊艇和令人羨慕的一份好工作。可是,物質上得到滿足並不等於精神生活充實富有。從小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青年一代,自我意識相當強,但性格卻非常脆弱,像溫室中培養出來的花朵,經不起打擊,"要麼得到一切,要麼失去一切",稍微遇到一點波折便不知該如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於是尋死覓活,甚至走上絕路。
芬蘭位於北歐的偏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漫長的冬季裏很少見到陽光,天氣總是陰沉沉的,在一些地廣人稀的空曠地區生活相對比較單調,社會交往活動有限,令人感到心情抑鬱和苦悶。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芬蘭人形成了憨厚沉悶、不善言談、不易流露感情的內向性格。也許,這也是芬蘭自殺率高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原因。在北部拉普蘭地區,寒冷的冬天有大約50天是終日不見陽光的黑夜,更容易使人產生一種難以解脫的壓抑感。因此,拉普蘭地區的自殺率高於芬蘭其他地方,超過十萬分之三十四。
另外,芬蘭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大約在一千年前,基督教傳入芬蘭。近90%的公民信奉路德教和東正教。宗教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一些自認為有過失或是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在神聖的上帝麵前深感內疚,以死來懺悔。
為了對付自殺這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芬蘭在1986年成立了專門調查和研究這一社會問題的自殺研究會。1987年,芬蘭社會署和醫藥署製定了一項"預防自殺規劃"的科研項目,力求對所有自殺案件進行調查、分析,並提出防範措施。
專家們認為,青少年企圖自殺表明他們內心極度痛苦和壓抑,他們很難將這種心境主動表訴出來,但他們在自殺前有許多跡象:女孩容易精神沮喪,見人躲避,不願與人交往;男孩則表現出好鬥性,急躁不安,精力難於集中,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不願同家長進行任何交流。因此,專家們呼籲家長對青少年自殺前的反常言行舉止給予充分的重視,一旦發現孩子有自殺企圖,就要設法使他們把心裏的鬱悶訴說出來。
專家們說,青少年自殺一般采用間接自殺和直接自殺兩種形式。前者表現為有意傷害自己的身體,故意使自己消瘦,拚命酗酒、吸煙,有意去冒險,駕車橫衝直闖。後者則是直接的自我毀滅,絕大多數青少年是服用藥物致死。
呂克維斯特教授認為,在企圖自殺的青少年中隻有10%到15%的人真正想一死了之,盡管他們對生活不抱任何希望,但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在成年人看來是有辦法解決的。因此對於自殺未遂的青少年,周圍的親人要主動接近他們、安慰他們,伸出手去幫助他們,在點滴小事上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他們自尊、自重、自強,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重新樹立起自信心。
全國各大城市的精神病診所中,三分之一的人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或自殺未遂。他們大多數人是自願接受治療的。20歲的海伊蒂自殺未遂後向精神病醫生訴說,在她14歲時兩個小流氓當眾奸汙了她,使她感到羞辱而無地自容,但又不敢聲張,從那時起她就企圖自殺,感到自己已經麻木了。許多人經過短期治療後情況大大好轉,可與家人一起正常生活。當然家長的配合和支持相當重要,否則會出現在治療過程中繼續企圖自殺的現象。芬蘭著名精神病專家馬爾圖寧認為,積極的解決辦法是讓社會工作者到青少年當中去與他們打成一片,隨時了解他們的疾苦和需求,幫助他們解決麵臨的各種問題。
盡管社會部門為預防和減少自殺現象采取了許多措施,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困擾芬蘭社會的難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完成這項艱巨任務也許還需要走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