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以分別具有陰或陽的屬性,同時陰和陽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和相互轉化的聯係。《素問》:"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就如釋迦華嚴宗的"一真法界",是理事無礙的圓融境界。同時認為,陰陽五藏其根,更相為用,不可偏廢。陰依存於陽,陽依存於陰;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易經》:"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可分而不可離"。由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我們也可推衍到福禍、生滅、無常與常、動靜、垢淨、是非、善惡等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悲歡離合乃人之常情,也表示世間的無常。有非真有,空非真空,在真空中所建設起來的妙有,才是永恒的。世間的實相就是涅我們行慈悲、安慰別人時,我們自己也會同時得到力量和勇氣,在教育上,這叫"教學相長";在待人處世上,稱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菩薩道上,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這種陰陽,可分可融的觀點,廣泛地被應用於傳統中醫的領域,以闡述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辨症施治等多方麵。例如:背為陽,腹為陰;六腑為陽,五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興奮為陽,抑製為陰;表症、實症、熱症屬陽;裏症、虛症、寒症屬陰......等。
人體內部的各種生理活動,就是人體內部的矛盾運動。在中醫理論上稱為"陰陽消長,氣血生化"。如果由於某些因素、條件,這種正常的生理矛盾運動遭到破壞,就會引起疾病,故有"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的說法。
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的性能作為代表,它的基本精神是說明事物之間的製約和生化關係,是古代一種簡潔樸實的理論工具。在中國醫學裏,從生理功能到病理變化,甚至診斷治療等,也都應用這種學說作為理論核心。
五行學說的理論方法,是以"相生相克"為特點。在醫學上也利用了五行的"相生相克"規律,來說明五髒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長和相互製約的關係(用五行相生說明相互增長,用五行相克來說明相互製約);在五髒六腑的病理變化上,也可以用順克和反克來說明病的互相傳變關係。又如在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也用五行理論,來說明氣候變化與五髒六腑發病的關係。
對五行的認識,淵源於古代人民對自然界長期而直接的觀察,認為木曰曲直,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穡,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具有滋潤、向下寒冷的特性。
五行學說,就是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都歸屬於五行;同時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於這五種物質的相互作用、相互變化所構成。在醫學領域裏,把人體的內髒、組織、器官、情誌等,也都歸屬於五行。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傳統中醫應用陰陽五行學說,將整個自然界看成一個聯結的整體,成為樸素的辨症工具。如《類經》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製,無生則發育無由,無製則亢而為害。"同時認為"生中有克"和"克中有生";"陽中有陰"和"陰中有陽";"真空中有妙有"和"妙有中建立真空",所謂"動靜一如","空有不二"是同樣的道理。這種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作和變化,都建立在"相互滋生"、"相互製約"的觀點,對傳統中醫--髒象學說的發展、臨床辨症與施治,的確起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髒象學說
傳統醫學中關於五髒六腑的涵意與特性,稱為髒象學說。它的內容相當廣泛,是中醫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和辨症施治中,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在分述髒腑之前,先了解髒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整體觀念
髒象學說在闡釋內髒的生理功能時,不僅著重說明各個髒腑本身的特點,而且十分重視各髒腑之間的相互關係。此外,髒象學說還注意到精神情誌活動與內髒生理、病理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係。精神情誌活動失常時,會影響某些內髒的生理功能,甚至引發疾病;而當內髒的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時,也可影響正常的精神情誌活動。因此,髒腑間的整體觀念,是傳統中醫的特點,整體療法,更是傳統中醫的特色。
髒腑有別,以髒為主
象學說將人體內部分成"髒"與"腑"二部分。心、肺、肝、脾、腎為"五髒",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為"六腑"。化生和貯藏精氣是五髒的功能,腐熟水穀,傳化糟粕是六腑的功能。《內經·素問》曰:"五髒者,藏精氣而不能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此外,將膽、腦、骨髓、脈、女子胞(即子宮)稱為"奇恒之腑",它們在生理功能上既不同於五髒,也不同於六腑,有其特殊性。如膽--"瀉而不藏"相同於腑的作用,故為六腑之一,但它所排出的膽汁,並不屬於"糟粕",而是"清淨之液",與一般的腑有所不同,所以又稱奇恒之府。
髒象學說的內容,詳於髒而略於腑,主要是闡釋五髒的功能。根據髒腑間的經脈相互"絡"、"屬",而組成一髒一腑的表裏關係。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分別互為表裏。由於髒有五,腑有六,因此在經絡學中,以心包絡為髒與六腑的三焦配為表裏,除經絡係統之外,一般還是將心包絡與心的功能一起闡釋。
特別強調的是,傳統中醫的心、肝、脾、肺、腎、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髒腑,在形態上與現代醫學的人體解剖學基本一致,但對其生理功能與病理現象方麵的闡釋,則與現代醫學的生理學、病理學有極大的出入。
傳統中醫的五髒六腑
心
心與小腸在經絡學上,互相絡屬,在病理上也有某些聯係,如心火旺而移熱於小腸時,可見口舌生瘡、糜爛碎痛,以及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症狀,故心與小腸相表裏。《類經》:"諸瘡痛癢皆屬心。"就是這個道理。
主血脈而生血--全身的血脈統屬於心。血液的生成,雖來自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而血液在血脈中的運行,周流不息,以營養全身,主要屬於心的生理功能。《素問》也提到:"諸血者,皆屬於心;脈者,血之府也。"
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馬--是說心藏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是大腦的功能,但在傳統中醫裏,將它分屬五髒,其中特別與心的關係最為密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氣血充盈,則表現出人的神誌清晰、神情愉快、心暢氣和,對於外界各種事物的反應靈敏、思考敏捷。如果心有病變,即出現心煩、驚悸、胸悶痛、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寧的症狀,嚴重的還可以出現昏睡、昏迷、癡呆、譫妄、狂躁等精神失常的症狀。故《華嚴經》雲:"還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開竅於舌;知為心之苗--心的病變,往往在舌上反映出來。事實上,舌不僅是心之苗竅,而且也是脾胃的外候,脾胃的病變,通常可在舌質與舌苔上反映出來。若病邪入心時,則出現舌強、語蹇等現象。
汗為心之液--汗液是人體津液轉化而成。夏天天氣熱,心火盛,人體會自動出汗。因此,夏天多出汗,是降心火、消暑盛的人體自動補償、調節作用。如果汗流過多,或稍動一下即大汗淋漓,稱為自汗,是心之陽氣虛、腠理不固的病態表現。如果夜間睡覺時大量汗出,稱為盜汗,是心腎陰虛內熱,營養不守的病態表現。
心腎交融--心在上焦,腎在下焦。在正常生理狀況下,"心氣下通於腎,而腎氣上承於心",心腎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製約的關係,稱之為心腎相交或心腎交融,也就是《易經》所謂的"坎離既濟"。如果這種關係遭受破壞,即出現心腎不交的病理變化,臨床症狀有失眠、多夢、腰酸、夢遺等腦神精衰弱症。心主要的功能是推動血液的循環和進行精神思維活動。它在髒腑中是一個重要的內髒。《靈樞》:"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臨床上對於心髒血管疾患及某些精神疾病,以及舌尖碎痛、糜爛等症,大都從傳統中醫的"心"來論治。
肝
解剖學上,肝在右脅,膽附於肝葉間,內髒膽汁,與肝相連,肝膽的經脈相絡屬而為表裏,因此,我們形容朋友間感情深厚、講義氣,又稱"肝膽相照"。
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舒暢、條達的生理功能。人體氣血、經絡、髒腑、器官等活動,主要是"氣機"的作用。氣機的調暢與否,是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與異常的一種表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表現為氣機調暢,於是氣血調和、經絡通利,髒腑器官活動正常而無病症。
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氣機失調,將出現各種病理變化。如肝氣鬱結於肝的本經自病,臨床上則出現兩脅脹滿、乳房脹痛、小腹脹痛等症。如肝氣犯胃時,臨床上則出現胃脘痛、惡心、嘔吐、噫氣不舒等症;如肝氣犯脾時,臨床上則出現胸脅及腹部脹痛、腸鳴、腹泄等症。這些臨床症狀的發展,將影響血液的運行,由氣滯而致血瘀,由於氣滯血瘀日久,則形成症瘕、積聚、痞塊等病變。或因氣鬱化火,而致耗血,影響肝髒的功能。
人的情誌變動,是人的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傳統中醫認為也是致病的因素之一。"怒傷肝",憤怒的情誌,最能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同時也將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
膽汁的分泌與排泄,是肝疏泄的功能的一個重要功能。它來自肝髒,是借肝的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肝失疏泄所引起的膽汁分泌異常,臨床上,將出現黃疸、口苦、咽幹、嘔吐黃水、脅肋脹痛、腹脹、飲食減少等症。
肝髒血--是指肝髒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人體內各髒腑、器官、組織、細胞的血流量,常隨著不同的生理狀況而改變。在勞動或運動時,血液就分布到全身各處,以供活動所需,休息和睡眠時,部分血液就藏於肝,故有"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之說,同時有"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等論述。肝的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肝的藏血量不足,分布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如血不養目,則近視、夜盲、目幹澀;血不營筋,則發生筋脈痙變、屈伸不利;在婦女則可由於血不注於衝、任二脈,而出現月經量少或經閉。另一種是肝的藏血功能減退而發生出血的病理現象,如月經量過多、崩漏及其他出血等症,皆為"肝不藏血"的症候。由於肝的特性,喜條達又易於升動,故有"剛藏"之稱。《內經》曰:"肝者不足"的臨床症狀。
肝主筋,其華在爪--此指全身"筋"的運動與肝有關。肝血充盈,才能"淫氣於筋"。
全身的"筋"得到肝血的充分濡養,才能維持正常的功能。當肝血不足,不能養筋時,則出現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如肝血不足引肝風內動時,則出現手足震顫、抽搐及角弓反張等症。"爪為筋之餘",肝血充盈,則指甲紅潤;肝血不足,則指甲可見色淡,脆薄及裂紋。
肝開竅於目--《素問》曰:"肝受血而能視;需依賴肝血的滋養。如肝的陰血不足,則可見夜盲、眼目幹澀、目視不明(近視或老花);如肝火上炎,則可見目赤腫痛;如肝風內動:則可見目眩或暈眩。目雖為肝之外竅,但與其他髒腑的關係非常密切,《靈樞》曰:"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精聚則神全。若其顛倒錯亂,以長為短,以黑為白,是精衰而神散矣。"
在髒象學說裏,肝與膽的生理功能,隻有分泌和排泄膽汁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看法一致;其他方麵的生理功能,則與現代醫學所論述的觀點完全不同。
脾
脾與胃在經脈上互相絡屬,故脾胃相為表裏。在生理活動中,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胃主降。脾與胃之間,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運動,兩者必須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動。
《醫方考》曰:"胃主受納,脾主消食,若能納而不能化者,責之脾虛。"因此,臨床上認為,食欲不振或嘈雜易饑,其病在胃,當清胃和胃;消化不良、食後飽脹、大便稀薄,其病在脾,當健脾助運。脾主運化的功能,不僅是消化食物,還包括吸收和輸送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水液,向上輸送到心肺,所以有"脾主升"之說。若脾氣不升,即可產生中氣下陷的病理變化。"胃主降"實際上是包括胃與腸,是指腸胃向下傳送食物,所以胃氣以通降為順,如果胃失通降而上逆,就會出現惡心、嘔吐、噯氣、呃逆及大便不通等症狀。清代葉天士曰:"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