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大自然瀏覽 第九章 走進可可西裏
可可西裏在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它是昆侖山脈向南延伸的一大支脈,橫貫青海西部至西藏東北部和新疆東南部,約25萬平方千米,麵積相當於一個英國的大小呢。
可可西裏以世界屋脊的海拔高度和險惡環境,與地球南、北極並稱為世界第三極。本世紀50年代以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科學家,輪番前往那裏進行艱苦卓絕的科學考察,都未能進入這個高原的腹地。
可可西裏素有"死亡之帶"之稱,為了揭開這個神秘地區的秘密,由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和青海省聯合組織了一支可可西裏科學考察探險隊。
1990年5月21日上午,探險隊一行68人,包括32名科學家,分乘20輛大小汽車,浩浩蕩蕩駛離青海省會西寧市,往格爾木進發。25日,繼續沿青藏公路向南挺進,進入可可西裏邊緣地區。
考察隊的第一站就在昆侖山口附近的玉朱峰下。初夏時節,海拔6178.6米的玉朱峰依然冰封雪蓋,玉龍似的冰川延伸到半山腰。第二天晚上,一場大雪鋪天蓋地襲來,使整個宿營地變得銀裝素裹,宛如童話世界。
大雪對考察隊員來說,僅僅是剛開始的一場洗禮。考察沿途共設有11個宿營點,1號和2號營地在青藏公路邊,從3號營地起就進入無人區。
考察隊員拿著地形圖和指南針,按預定的目標邊探索邊前進。11個營地中,最低的海拔4800米,最高的5080米。高處不勝寒,氣溫常在0℃以下,最冷時達到零下7.8℃。在行進途中,車上冷得出奇,隊員們都彼此緊緊擁在一起。7月28日,正當大暑期間,考察隊在海拔4950米的太陽湖岸邊9號營地,遇上了一場大雪,平地積雪深7~8厘米,小帳篷被積雪壓得梁柱折斷。單薄的帳篷猶如冰窟,有時冰雪還要刮進來。隊員鑽進羽絨睡袋,外加毛毯,但陣陣寒風襲來時,依然顫栗不已。高原上經常狂風大作,使睡袋、衣服、食品上都蒙上一層沙土,以致吃的飯菜中常有這種"胡淑麵"摻入。
高原空氣稀薄,加上雪地反射,使得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格外強烈。就在考察隊到達1號營地的第二天,一些隊員的皮膚好像被灼傷似的,脫了一層又一層,嘴唇腫脹、裂口。他們不敢洗臉或隻能少洗臉,有的隊員幹脆3個月不洗臉。
可可西裏湖泊星羅棋布,但遺憾的是,湖泊內全是鹹水或苦水,根本不能吃。考察隊從6號營地向7號營地轉移時,全體隊員奮鬥了36個小時,才在西金烏蘭湖附近找到一個勉強可以飲用的小水泉。
更可怕的是高山缺氧,空氣中的含氧量隻相當於海平麵的60%,考察隊員們普遍感到心跳過速,胸悶氣急,隻得張開嘴呼吸。有的食欲不振;有的頭疼惡心,反應遲鈍,麵孔浮腫,出現血尿和蛋白尿;還有的指甲蓋變皺,甚至禿發掉牙。一位52歲的魚類專家不慎感冒,這種在平原地區不足為奇的小病,在高原缺氧環境中卻是不可等閑視之的重症,一夜之間,他的感冒就轉為急性高原性肺氣腫,呼吸急促,幸虧搶救及時,才撿回一條命。"死亡之帶"對生命處處充滿了威脅。
惡劣的氣候,沒能阻擋考察隊員向前挺進的決心,路途的艱險更考驗著有誌探險的戰士們。
6月初,汽車隊離開了青藏公路,去考察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冬雪山下的長江源頭。這是一條積雪斑駁、冰河湍急的山穀,汽車隻能鋌而走險,從半米高的冰坎跳下爬上,橫穿漂滿冰淩的激流。車隊中的一些吉普車底盤低,稍不小心就陷在冰淩或河底泥沙中,或被冰坎擋住,必須靠帶有絞盤的卡車拉出來。
可可西裏幾乎遍地是含冰的土石層。氣溫稍高,凍土融化,地麵潮濕鬆軟,山穀低窪處積水成潭,形成大片無法行走的沼澤地。這時,汽車隻能想方設法繞開沼澤地,有時不得已在很陡的山腰上爬行,稍有閃失,連車帶人就會葬身穀底。途中,有一輛大卡車在爬行一段緩坡時不幸陷入泥沼,車輪打滑,車身直向坡下滑。這時,要頂住汽車隻有靠人推。然而車身小,人多使不上勁,隻得在車前係上鋼絲繩,30多名隊員像纖夫一樣向前拖、拉、抬、推。地處海拔5200米的高原上,氧氣缺乏,人本來就上氣不接下氣,再一用勁,就幾乎喘不過氣來。把卡車拉上來時,許多人累得臉孔發紫,順勢倒在雪地裏大口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