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海底奇珍--珍珠(1 / 1)

第三卷 大自然瀏覽 第十三章 海底奇珍--珍珠

世界著名的珍珠產地有日本海、波斯灣、印度和斯裏蘭卡之間的馬納灣、江海,以及澳洲東岸外的大堡礁都盛產珠貝。

從珠母貝的外表很難看出裏麵竟藏有珍寶。珠母貝的外殼呈暗褐色,稍帶蒼色,殼麵粗糙,裏麵是濕潤滑溜的肉,由套膜包著。為了保護細嫩的肉,大自然賦予珠母貝一種本能,就是由套膜分泌一種稱為珍珠質的東西,在外殼內壁形成光滑的保護層,稱為珠母層。

珍珠是由珠母層形成的。珠母貝覓食稍微張開兩殼,吸進海中微小的浮遊生物,偶爾也吸入異物,例如沙粒或貝殼的碎屑。為了不讓這些異物傷害自己,就用一層層珍珠質把它們包裹起來。有時候,在珠母貝體內會發現被珠母層包得嚴嚴密密的小魚。

珍珠大多呈白色或淡紅色,也有許多顏色,視珍珠質的色素而定,其中以黑色、藍色和金黃色的最珍貴。

珠母貝並不是都藏有珍珠。平均來說,3噸珠母貝中隻有三四個藏有好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人發明了一種可靠的珍珠養殖法,如今,隻要加入一點人工刺激物,幾乎所有珠母貝都能產珠。

方法是把一個球形刺激物放進珠母貝體內,然後把珠母貝放在養殖場中,小心照料,經過3~6年,珍珠就形成了。

人工培養的珍珠和天然珍珠的形成過程基本相同,因而兩者極其相似。如要分辨,須把珍珠剖開,或用X射線照射,珠心是球形的就是人工培養的。

至於人造珠,質地各有不同。有些用海螺、珊瑚、珍珠母等優質材料製造;有些則不過是玻璃珠,外麵塗上稱為珍珠箔的含鱗溶液。人造珠雖然幾可亂真,但是重量與天然繁殖或人工培養的珍珠不同,而且外表較為平滑,日久會失去光澤,售價當然便宜得多。

假如仍在搖籃階段的遺傳工程學將來取得重大進展,說不定可以把珠母貝的套膜組織養在試管裏。果真如此,人工培養珍珠的成本將大為下降,世人就能以十分低廉的價錢買到實驗室培養出來的珍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