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宇則主張冶都在福州。他的《關於閩越王冶都芻議》一文,除了論證冶不可能在浙江外,還駁斥了冶在浦城的說法。他指出,提倡閩北浦城說的主要是依據《漢書·朱買臣傳》:"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裏,居大澤中,今發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滅也。"依此說,定泉山在浦城,所以泉山是貴族聚居地,浦城必是都冶之地。彭文宇則認為,這段話已說明東越王已撤回福州(大澤)。另據《晉書·地理誌》、唐《元和郡縣誌》、《通典》、宋《三山誌》、《太平禦覽》、清《讀史方輿紀要》等,都持冶都在福州。因而,他也認為"閩越王無諸的冶都,應在福州地域"。
總的說來,林蔚文說的泉山隻能在浦城,未免失於主觀,中國同山名、同地名,分處他方的現象是很普遍的。浦城可以有泉山,但福州也存在泉山,但並非如林文說的"福州之泉山(又稱越王山,即今屏山)。"福州的泉山不是屏山,而是將軍山,也叫冶山,山下有歐冶池。宋《三山誌》歐冶池條說:"相傳閩越王無諸淬劍處,在今將軍山之北,昔冶山之麓也。"歐冶池是傳說歐冶子在此冶銅鑄劍。泉山之名則是"以山巔有天泉池也"。
冶都之名恰恰是因冶山、歐冶池而命名的。《文獻通考》寫得很清楚:"閩越王無諸都冶,依山置壘據將軍山、歐冶池以為勝。"唐顏師古注《漢書·朱買臣傳》的東越王居保泉山;也說得很清楚:"即今泉州之山"。因為曆史上,隋、唐兩朝,曾兩度將現在的福州叫泉州(也是因泉山之故),至景雲二年才改名閩州,開元十二年,才第一次命名為福州。
當時的泉山是很險峻的,泉山之南則是水鄉澤國。故王恭有詩雲:"無諸建國古蠻州;城下長江水漫流";到了現在,泉山經曆代開鑿斫削已遠非昔日舊觀。我們再回到"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裏,居大澤中。"這段話可以進一步理解為閩越王軍情緊急(漢武發兵幾路征討)去了閩北幾個漢城,後來撤回南行,閩北距離撤回的泉山約500裏。泉山的冶城處於大澤之中。後麵的一段話:"今發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滅也。"請注意"直指"這二個字,正說明朱買臣發兵浮海,可直指泉山。這地方也隻能在福州建於泉山之麓的冶都。"席卷南行"很明顯,指的是從朱買臣發兵處(紹興)席卷南行的。
不久前在福州東北郊新店鄉古城村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該遺址側背為郡之主峰--蓮花峰。蓮花峰曾名叫泉山,因此該古城址也可能是冶城。因對該古城址還未做詳細調查和考古發掘,所以還難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