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閩越古都是否在浙江境內
越王勾踐複興的強大越國,傳到七世無疆時,被楚國所敗。勾踐的後裔遷越族入閩與土著融合為閩越族,又七世傳到無諸,建立閩粵(粵與越,古字相通)國。建都於冶。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冶為閩中郡,無諸降為君長。之後,無諸與諸侯聯合滅秦,接著又佐漢滅楚。因有功,在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複封為閩奧王,仍都冶。當閩越國傳到餘善時,又鬧獨立,漢武帝出兵平亂,冶都遂廢,並徙民江淮間。不久躲在山穀之民複出,自立冶縣。
這座冶都,究竟建在何處?因為冶都問題是研究古代百越民族史、秦漢史、福建地方史的重要問題,所以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隨著研究的深入,文物考古工作的進展,爭論亦趨激烈。
主要分歧有4種:一是無諸的冶都在浙江境內;一是在閩北,有的更明確地說在浦城縣境內;一是認為可能在福建崇安縣城村;一是認為在福州地域。
認為冶都在浙江境內的人,主要依據《後漢書·郡國誌》章安縣條中的記載:"故冶,閩越地,光武更名"。而《元和郡縣圖誌》說:"東甌,今溫州永嘉縣是也,後以甌地為回浦縣,屬會稽;世祖改回浦為章安。"東甌王搖和無諸均為勾踐後裔,他們都佐漢擊楚有功,先後分別被封為閩越王和東甌王。回浦和冶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所以《漢書·地理誌》記會稽郡的末二縣為"冶、回浦"。那麼《後漢書·郡國誌》為什麼會產生這個錯誤呢?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早已指出,這是漏脫字造成的,應為:"章安,故回浦,章帝更名;東侯官,故冶,閩越地,光武更名;於文乃足。"
至於崇安漢城說,有一個過程,西北大學已故教授陳直在1971年《考古》第4期中發表的文章並沒說這是冶都遺址,而隻是說該城應為兩個階段所建,所以他把崇安漢城當成兩座不同階段的城:"這兩座古城遺址,包括宮殿在內,時代可能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西漢武帝時期,第二階段在西漢王莽時期。"崇安漢城進行長期發掘。梅華全等執筆的《一九八○--一九八一崇安城村遺址考古主要收獲》僅僅提出:"它(城村漢城)很可能是漢代統治閩北一隅的一個小'王城'。"1985年,張其海在進一步發掘的基礎上提出:"城村漢城地處古代水陸交通要衝,城內發現遺址、遺物具有明顯地方特色,類似遺物在福州地區和閩北其他漢代遺址中都有發現,表明這種物質文化在當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我們推測城村漢城主要應是西漢閩越族所建的'王城',可能是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時的都城'東冶',漢滅閩越之後的冶縣縣治'冶城'。"很顯然,張文僅僅提出這隻是"可能"。證據仍然不足。
林蔚文則堅持冶都不在福州而在閩北。他在《閩越冶都不在福州再證》一文中,從三方麵論述。第一,認為閩越軍事重鎮在閩北。因為閩北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入閩必經之地"。又據《建安記》所載:當時"築六城以拒漢"。他所說的閩北六城確實存在,即建陽的大潭城、邵武的烏阪城、浦城的臨浦城、臨江城、漢陽城、崇安的城村漢城。林蔚文還認為《漢書·朱買臣傳》所載:"是時,東越數反複,買臣因言:'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這裏說的泉山有好幾處,林蔚文認為"閩越之泉山都應在閩北浦城一帶而不應在其他地方。"第二,認為閩越國文化中心在閩北,而不在福州的觀點。他依據仍是閩北存在著新石器遺址,商周到漢的遺址。閩越族的懸棺葬也在閩北。第三,據《太平寰宇記》所說的幹(在江西省)是漢代"閩越百貨所經之地",認為閩越經濟中心在閩北。最後他說:"既然我們可以論證漢代閩越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是在閩北,就完全有理由認為作為閩越政治中心的冶都在閩北而不會在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