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尋找女真葉赫古城的原址
400多年前,女真族葉赫部落在葉赫河畔建立了葉赫國,明朝萬曆初年在河兩岸築起兩座城堡,一東一西。從此,葉赫首領憑借城險阻,揮動雄兵,攻城拓地,降服了許多其它部落,在統一女真族的過程中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和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發生了衝突,經過激烈的鏖戰,葉赫國終於在1719年8月被努爾哈赤攻滅,東西二城被拆屋毀城,部落被遷走。曆經4個多世紀的滄桑,古城早已湮沒,它的遺址也被迷霧所籠罩。然而,古城的後裔中卻現了曾一度主宰過中國命運的風雲人物--慈禧太後,還有康熙年間權傾朝野的大學士明珠等人。這無疑引起了後人的興趣,促使人們試圖撥開迷霧,尋找這些風雲人物的發祥之地--當年雄偉險阻的葉赫古城的原址。
《西安縣誌略》說,葉赫東城是今天吉林省遼源市城東的龍首山山城;而在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有個葉赫滿族鄉,周圍群山環繞,中間穀地寬闊平坦,葉赫河流經其間,山川秀麗,景色宜人,鄉所在地西南一華裏處,有座古城遺址,這就是當年的葉赫西城。
有人對此說持異議,管葛山人的《山中聞見錄》、瞿九思的《萬曆武功錄》中都說,東西"兩寨相距可數裏",《盛京通誌·城池·葉赫》中記載:"葉赫城周四裏,東西兩門;又有葉赫山城,在葉赫城西北三裏,城周四裏,南北兩門。"《吉林外記·城池》中寫道:"葉赫城......西北有葉赫山城。"楊賓《柳邊紀略》中的《葉赫行》詩,描寫:"......葉赫河頭道如砥,荒荒草沒兩空城,一在山腰一近水......"。這些記載都說明,葉赫東、西兩城相距很近,能用肉眼同時看到。而遼源市的龍首山山城和葉赫滿族鄉的西古子城卻相距100多裏。據此,認為《西安縣誌略》這說與史籍記載不符,是不可靠的。
張雲樵經過實地考察,認為西古子城是葉赫古城之一,此城西北、河北岸還有一舊城廢墟,它的地理位置、形製及與西古子城的距離,都與文獻記載相符,應是葉赫的另一古城,東、西兩城肯定均在今天操場赫滿族鄉內。
對葉赫古城中何處是東城,何處是西城也有爭論。孫文良、李治亭在《清太宗全傳》中認為,葉赫貝勒布揚古所居之城為東城,貝勒金台失所居之城為西城。持異議者認為,據《構籩紀略》載:"太杵二子,長曰逞家奴,次曰仰家奴......老城在西,逞家奴居之。新城在東,仰家奴居之。可知,城築就之時,兄逞家奴居西城,弟仰家奴居東城,兩人皆稱貝勒。又據《遼夷略》、《開原圖說》等史籍所載,逞家奴子布寨,布寨子布揚古;仰家奴子為那林學羅和金台失。東、西兩城存在半個世紀左右,至布揚古和金台失時被攻破。由此可知,與孫、李之說恰巧相反,金台失所居之城應為東城。而布揚古所居之城應為西城。中華書局印行的《清朝全史》和閻崇年的《努爾哈赤傳》中都持此說。
張雲樵認為,今天的西古子城就是當年的東城,隻是由於此城位於今天葉赫小鎮的西邊,人們俗稱為西古子城,實是誤稱,此城西北3裏處的另一城才是當初的西城。
古城建築時,一座位於山上,一座位於平地,哪座是山城?哪座是平地城呢?閻崇年在《努爾哈赤傳》書中認為:"葉赫貝勒金台石(失)駐地東城,又稱葉赫山城,依山修築,堅固險要。"另一城為平地城。
張雲樵認為,位於葉赫河南岸的東城(即今西古子城),地處山旁河畔之間,修築於一塊隆起的台地上,根本不是建築在山上。相反,河北岸的西城卻修築在山上,至今城牆遺跡、南北城門皆曆曆在目,而且與《盛京通誌》、《吉林外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所以,"葉赫部的東城絕對不是山城",而是平地城,而"葉赫部的西城的確是山城"。
籠罩在葉赫古城上的迷霧正在被漸漸撥開,看來人們認識其真麵貌已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