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秦東門與秦橋今探(1 / 1)

第四十二章 秦東門與秦橋今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五次出巡,三次來東部沿海,兩次到過贛榆,他來沿海與方士接觸,對求長生不老藥很感興趣,除派琅琊贛榆方士徐福東渡入海求神山仙藥外,還在東部沿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築起琅琊台,建秦橋,立秦東門等。然而隨著滄海桑田,這三個巨大工程,隻有琅琊台遺址尚存,可認定在今山東膠南東南,而秦橋和秦東門在何處?至今尚無定論。

秦始皇在朐界所建立的秦東門,是座雄偉的建築。漢代的崔季主渡海路過時,寫有《述初賦》,其中說:"倚高艫以周盼兮,觀秦門之將將。"他在海船上就能望到秦東門巍峨壯麗的雄姿。然而,漢代以後,秦東門被逐漸毀壞和湮沒,直至到連它在朐界中的確切位置也弄不清了。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史記》卷六)這裏的東海,係指黃海,朐界中是指秦漢設置的朐縣,即今連雲港市海州東朐山之陰(縣地城遺址尚存),有人以《史記》的這一記載,認為秦東門就立在朐縣城。因當時的海臨近朐山下。如今人季於長同誌在《秦東門與秦帝橋》(《墾春泥》見1981年第1期)一文中說:"孔望山位於連雲港市海州錦屏山的東北方向。與錦屏山的其它山巒統稱為'朐山'。當時山東、山北皆為大海。民間有孔子登此山望海的傳說,故後世稱為'孔望山'。《博物誌》說:'(朐山)縣東北海邊植石,秦所立東門'。宋《太平寰宇記》認為,秦東門在'朐山縣北四裏'。它們指的都是今天的孔望山。最近發現,漢代的東海廟遺址,就在孔望山南麓。東海廟又名'植石廟'。據《東海廟碑記》,東海廟就建在秦東門闕的近旁。那麼秦東門闕原來就在孔望山是確定無疑了"。1984年第8期《文物》關於《孔望山杯樣刻石考》一文,也認為秦東門在海州一帶孔望山下。指出:"漢東海廟是建在秦始皇東門立石之處。秦始皇立石秦東門,地點在'東海朐界中'。秦漢朐城在朐山側,即孔望山西2.5公裏的海州附近。可見,漢東海廟建在今海州一帶"。也就是說東海廟建在秦東門,東海廟在海州一帶,也就是在孔望山下。秦東門也在這裏。

對此,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東海廟址至今還不知在何處,何以見得秦東門在海州孔望山下?故根據《漢書·地理誌》記載:"秦始皇立石海上,以為東門闕"。《說文》上講:"闕,門觀也。秦始皇立石海上,狀如宮門之闕"。《博物記》載:"朐縣東北,海邊植石,秦所立之東門"。這些記載都認為"朐縣東北,海邊植石","立石海上",可能是在海灣(今海州灣)裏秦山。秦山東北那兩塊巨石,高達10米以上,漁民稱它們是二將軍。遠眺,儼然象一對門闕,當時在二石上加工而成,即為秦東門,是十分可信的。也就是說秦東門在贛榆縣東麵海灣裏秦山下。

另外,明《海州誌》以為秦東門在海州城南馬耳峰上,清代著名學者淩仲子的《秦東門銘》也因襲這種說法。

至於秦橋,傳說很多,是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但從史料發現,它與秦東門密切相關。北朝大詩人庾信寫的《哀江南賦》中說:"東門則鞭石成橋。"

因此,有人以為,不管秦東門是在朐山之陰,還是在秦山東北角,但隻有秦山腳下,有條通往陸地的石頭路,離孔望山也不遠。"也就是說不管秦東門在哪裏,秦橋離秦東門不遠。對秦始皇"鞭石成橋",這個傳說固然不可信,但秦始皇來此修築這條跨海上橋是可能的,也是可信的。群眾稱為"神路",亦稱"秦橋",或稱"秦帝橋"。曆史文人也對此多作記述。如唐代詩人獨孤及過朐山作詩道:"秦帝昔經此,登臨異飛翻......惟見石橋中,千年潮水痕。"唐代另一詩人劉長卿來朐山,在《登東海龍興寺望海》詩中說:"朐山壓海口,永望開禪宮......煙開秦帝橋,隱隱橫殘虹。"明萬曆間舉人知贛榆縣的樊兆程登秦山作《海上》詩,說秦山是"秦人驅石處"。從這些記述,可知不少人認為秦橋就是秦山腳下的"神路"。今季於長同誌還從清謝元準編的《雲台新誌》記:"神路"長三十裏,皆石子砌成,直達南岸......與史籍上說秦帝橋長"三十裏",用連雲港市漢墓出土的漢尺來折稱,長度也大體相合以此來作為依據。他認為:"神路"就是傳說中的秦帝橋。

然而對秦橋也有不同看法,於迎雨在《當年徐福求仙處》一文說:"山東省榮成縣的成山頭'李斯碑'東南方不遠的峭壁急流之中,有四塊嵯峨的巨石排成一線,隨潮漲蕩,時隱時現,宛如人工架設的橋墩。這就是著名的"秦橋遺址"。

秦東門與秦橋究竟在何處,仍是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