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朝漢台的位置(1 / 2)

第四十一章 朝漢台的位置

秦朝末年,中原動亂。原秦龍川令趙佗乘機占領南海、桂林、象郡,在嶺南割據自立。漢朝建立後,因連年戰火,國力空虛,又北邊匈奴為患,故對南越王國采取了安撫政策。漢高祖十一年,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封趙佗為越王。趙佗稱臣奉,為了表示事漢的忠心,他在南越國都城番禺(今廣州)一座山岡上,修築了一個高台,月月朔望向北朝拜漢廷。這就是朝漢台的來曆。

關於朝漢台的確切地點,各種地方史誌中的說法不一,有的講在廣州城東北,有的認為在西邊,還有的主張在江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主張朝漢台在城北的主要根據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浪水篇》的記載:"佗因岡作台,北麵朝漢,圓基千步,百峭百丈,頂上三畝,複道回環,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又雲,"交州治中姚文式問答雲:'朝台在州城東北三十裏。'"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載:"朝台,在縣東北二十裏。"另外,《太平寰宇記》、《南越誌》及《中國地名大辭典》均認為朝漢台在廣州城東北二三十裏。按其方位,應在今白雲山一帶。

有的史籍持另一種說法,《番禺誌》謂越秀山越王入址即朝漢台。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粵秀聳拔三十餘丈......山有朝台故址,相傳台象北鬥為之......是南越王朔望升拜以朝漢,自稱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處也。"此說把趙佗在越秀山建的越王台和朝漢台聯係在一起,兩台合為一。

第三種說法是朝漢台在江邊的西場硬步,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朝漢台在城西五裏,地名西場硬步台。本名圓岡,高數十丈,四麵為羊腸道。"《皇朝郡縣誌》記朝漢台"在南海縣西南六裏,大江之側,高三丈。"《南越誌》雲:'昔尉佗自稱南越王,漢遣陸賈勞問,因說歸漢。佗留賈數月,為台以飲。後遇正朔,於此北向而朝,因以名之。'"

還有一種最流行的"固岡之說"。晉代顧微《廣州記》載:"熙安縣(古代廣州曾分出過此縣,後廢)東南有固岡,高數十丈。說者雲尉佗登此望漢。"唐代劉悔《嶺表錄異·補遺》載:"朝漢台在廣州西北五裏高原上,今址存焉。"《廣東新語》:趙佗有四台......其在廣州北門外固岡上者,曰朝漢台......自古諸侯王築台以朝天子,始自佗。"另《羊城古鈔》等亦力主朝漢台在固岡。此說史料最為豐富。

由於各種史籍中的記載互相矛盾,使朝漢台成為嶺南曆史中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近人不少學者,對朝漢台的地點進行過考證,得出的結論多數認為,朝漢台"越秀山之說",是誤將越王台當成朝漢台,兩台並非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而"西場硬步之說",把朝漢台的地點放到江邊。但西場一帶沒有高數十丈的山崗,此說是把趙佗初會陸賈處當作朝漢台,史書中有趙佗曾在西場江畔築朝亭餞別陸賈之記載,即將朝亭誤為朝台。《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誌》認為朝漢台在城東北二三十裏,"圓其千步,直峭百丈",是一個很高大的山崗,廣州城東北二三十裏就是白雲山。但史學界對此說多持否定態度。趙佗在迎接陸賈來越的地方西場建朝亭,又在附近的山崗建朝漢台。白雲山不在西場附近,陸賈亦不會繞道白雲山來廣州。白雲山朝漢台之說也難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