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姑蘇台遺址尋蹤(1 / 1)

第四十章 姑蘇台遺址尋蹤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題為《蘇台覽古》的一首詩。詩中的姑蘇台,曾是我國曆史上一座著名的皇家花園,據說可與商紂王的鹿台和楚國的章華台媲美。這座高台,建於江南山明水秀之區,規製十分宏大。據《越絕書》、《述異記》、《吳郡誌》等書記載:台高300丈,寬84丈,造九曲路以登臨,周旋詰曲,橫亙5裏,登台可望300裏。台上有春宵宮,宮中歌伎有千人之多。還造了天池,池中有青龍舟,可以在龍舟中尋歡作樂。又造千石酒鍾,以供喝酒長飲。建造時動員民夫達數千人,死於勞役者,不可勝數。選材亦十分講究,選用越國進貢來的兩根非常巨大的木材,名叫文梓和木便楠,都有20圍粗,50尋(一尋為8尺)長,油漆得光亮奪目,並鑲上黃金和白玉。甚至運來的大量木材,連溝滿瀆,塞滿了河浜,就成為今天吳縣木瀆鎮得名的由來。

關於姑蘇台建造的時間曆來說法不一。據清張霞房《紅蘭逸乘》引《緝柳篇》說:姑蘇台是吳王齊玄所造。齊玄的父親壁羽與楚國作戰不利,人民疲困,他臨終時告誡齊玄:"從茲以往,爾姑蘇我民乎,罔違餘言......""蘇"就是蘇息之義,意思是要與民休養生息。他死後,史官刻其言於玉版。後來齊玄造姑蘇台以紀念先王。並作為郊天(祭祀天地)之所。

但查閱大多數史書的記載,都說姑蘇台初建於吳王闔閭(齊玄之裔)伐楚之後,後來其子夫差伐越得勝而還,覺得舊台太低,不足以顯示帝王的尊嚴,又下令擴建,經過3年聚材,5年建成,因地處姑蘇山而得名。姑蘇是姑胥的轉音,吳音讀胥成蘇,姑是語助詞。至於胥的來曆,據《紅蘭逸乘》引漢王符《潛夫論》說:胥是虞舜時的名臣,"佐舜不有功,封於吳(今蘇州一帶)。"至於民間傳說,蘇州有胥門、胥江、胥口等,都是為了紀念吳國大臣伍子胥而命名的。其實不然,姑蘇台建造時,伍子胥還在世,不可能以他的字號來命名。

關於姑蘇台遺址的確切地點,向來有兩種說法並存。一說在現在吳縣胥口的清明山(也叫胥山,東麵與皋峰山相連)。《水經注》中說"胥山,或雲即姑蘇山,姑蘇台在其上"。《吳地記》中載"姑蘇台在吳縣西南三十五裏,闔閭造......"。顧龍光《皋峰紀略》則認定:"吳王遊姑蘇之台,正此山也。"從台的高度可望300裏,瀕臨太湖,在縣西南35裏等情況來判斷,曆來研究者,都傾向於此說。如今在主峰皋峰山上,考古者們發現,尚有二片寬廣平坦的地坪,類似台基,周圍有斷斷續續的石塊堆迭,顯係人工所造,更足以佐證此說。

另一說,遺址在今七子山之西,堯峰山麓的小紫石山。此處離木瀆鎮很近,亦名姑蘇台。如宋範成大《吳郡誌》中說:"姑蘇山一名姑胥,一名姑餘,連橫山(古代七子山名橫山)之北,古台在其上。"明代唐寅曾遊此台,作詩慨歎道:"高台築近姑蘇城,千年不改姑蘇名......可憐遺址俱荒涼,空林落日寒煙織。"他還同時遊覽了台下的百花洲,在另一首詩中寫下了:"昔傳洲上百花開,吳王遊樂乘春來......"之句。這個百花洲,亦叫蓮壙,俗稱荷花蕩。《木瀆小誌》中指出,並"非胥、盤之間"的百花洲(注)。到了清代,江蘇巡撫宋犖也曾尋勝到此,並寫下了一篇遊記。遊記中說:山高尚不及虎丘,山腰有小赤壁,水石頗幽,登台可遠眺太湖七十二峰。山上的古跡,雖已年久湮沒,但如今靈岩山東南麓還有小崗名由姑嶺,據說由此通向姑蘇台,最為近便,因而得名。

至於姑蘇台的毀滅,諸說倒是一致的。時間在公元前473年,越軍破吳,範蠡奉勾踐之命,指揮兵士火焚姑蘇台,大火燃了數日之久,從此,姑蘇台就變為廢墟了。以後,曆代帝王和文士到此憑吊的很多: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曾來此山登臨吊古。漢代的司馬遷也國登姑蘇台遺址,眺望太湖。唐朝的李白、杜甫都曾東下姑蘇台。唐代的崔晏鳥還曾寫了一篇《姑蘇台賦》,隻是滄桑變易,隻剩下舊苑荒台,楊柳青青了。

(注)蘇州城內,也有地名叫百花洲,據王鏊《姑蘇誌》說:"百花洲在西城下胥、盤二門之間",傳說吳王夫差常攜西施泛舟遊樂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