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尋覓古函穀關(1 / 1)

第三十九章 尋覓古函穀關

《史記·孟嚐君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齊國大貴族田文(即孟嚐君),曾身居劉國國相要職,聲勢赫然,威望甚隆。此君有一大嗜好:廣羅食客幫閑,號稱養有"食客三千"。這些食客中,雖也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之徒,但並非全是酒囊飯袋之輩。其中不乏頗有些真才實學和一技之長之流。這些人還有一大特點:為主人辦事,耿耿忠心,披肝瀝膽,效勞盡力,勇而有謀。

有一次,秦昭王邀請孟嚐君訪問秦國首都鹹陽。對孟嚐君的來訪,秦國一些權貴十分妒恨,他們害怕孟嚐君了解秦國的許多情況,回齊國後對秦國不利,極力慫恿秦昭王殺掉孟嚐君。秦昭王聽信讒言,準備拘押孟嚐君。孟嚐君聞訊驚恐萬狀。為了逃離秦國,隨他一起訪秦的清客先托人去敲秦王寵妃燕姬的"後門",要她向秦王說情,放掉孟嚐君。燕妃允諾。但她提出一個條件:孟嚐君必須送她一件白狐裘,才肯去打通關節。這可難煞了孟嚐君,因為他僅有的一件白狐裘,到了秦國後,已獻納於秦王,怎麼辦呢?消息傳到了他食客中一位擅長於"梁上君子"之術的人耳中,此人略施小伎,便將孟嚐君原獻給秦王的白狐裘"完璧歸趙",孟遂將它獻給燕妃。惟恐秦王反悔,孟嚐君一行趁天高月黑,連夜匆匆逃離鹹陽。途經函穀關時,隻見關門緊閉,無法進出。原來,關上有規定,每天早晨,隻有雞鳴報曉之後,才能開關讓商旅通行。就在孟嚐君一籌莫展之時,隨行一位會作口技的食客說他自有妙法讓關門開放。隻聽他一聲高吭的雞鳴,一會兒,關內傳出群雞"皆應"的嘹亮雞啼聲,關吏以為天亮了,起身開關,孟嚐君一行終於逃離了秦國。孟嚐君虎口脫險,引出一則成語典故,名曰:雞鳴狗盜;也造成一樁曆史懸案,孟嚐君逃離的秦函穀關今在何處?

曆史上函穀關有兩處:一為古關,即秦關;二為新關,即漢關。新關建造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4年),關址在今河南省新安縣。對此,學術界並無疑義。至於孟嚐君曾經過的古關地址,則各說不一。

1979年版《辭海》說:"古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戰國秦置......現僅存關門"。同書"秦關"條說:秦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南,是秦的東關",台灣1973年版的《中文大辭典》又說它"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重版《古今地名大辭典》亦稱:"古函穀關現在河南省靈寶縣西南裏許。"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湯漳平題為《何處古函關》一文,又提出了新論點,他說:"古函穀關的真正地址是在今靈寶縣北(略偏東)約三十裏地處的坡頭公社王垛村。"湯漳平說,為了搞清古函穀關究竟在什麼地方,1981年11月他親自深入到河南省靈寶縣進行調查。在靈寶縣有關方麵的配合支持下,查閱了曆代文獻資料的有關記載,對照唐初重要地理著作《括地誌》、宋人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並在王垛村實地考察。雖然沒有見到古函穀關的遺跡,但卻見到了一些能夠說明古函穀關地址的古跡。在王垛村,他見到了古關原有的太初宮,今改為王垛學校,校舍內還保留了部分古代建築,尤為有趣的是,王垛村原來有個土台,老百姓叫它為雞鳴台,並能說出它的由來,經過調查、考證,湯漳平還對《辭源》、《中文大辭典》、《辭海》、《古今地名大辭典》等記載的論點,提出商榷的意見。

湯文說,《辭源》和《中文大辭典》錯在沿襲舊說,沒有注意到靈寶縣城已在20多年前遷往虢略鎮,在虢略鎮東北40餘裏處的舊縣城早已浸入三門峽水庫中,"今河南靈寶縣南"當然不會再有古函穀關的故址。

對《辭海》和《古今地名大辭典》的記載,湯文則認為其錯"是把清代修建的新關,誤作為古函穀關了"。根據光緒年間撰修的《靈寶縣誌》載:"函穀關在邑西南裏許,曹操西征張魯時開糧道於此,後遂置關。基址久湮,前令江蘩重建,去周置舊關十餘裏。"湯文說,《辭海》所說"現僅存關門"的那個函穀關正是清代所建的新關遺跡。

湯漳平的這一新說,使古函關究竟今在何處的爭論,又多了一種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