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探蹤古萊國(1 / 1)

第四十六章 探蹤古萊國

萊國是山東古國之一,為東夷族一支萊夷所建。西周時期,其國勢相當強大,曾出兵討伐初封之齊國,與之爭營丘,並終於迫使齊國遷都薄姑。後來,萊國被齊吞滅,使齊地擴大了一倍以上,可見古萊國疆域之廣。但萊國在哪裏?都城何在?史學界看法極不一致。

關於萊都所在,舊有即墨、黃縣、昌樂、臨朐、榮成不夜城諸說。單黃縣說又有灰城(歸城)、故黃城和龍門山三說之分。近幾年來隨著考古資料的積累,研究的深入發展,對古萊國曆史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對萊國的都城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郭沫若、範文瀾主黃縣說。郭氏《中國史稿》第1冊雲:"周靈王五年(前577年),齊滅萊(今黃縣東南)",齊地擴大了好多;範氏《中國通史》第1冊雲:"前577年(魯襄公六年),齊滅萊(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齊地擴大一倍以上。"

二、王獻唐主臨朐說。王氏《黃縣已其器》一書認為,黃縣灰城有個古國,但不是萊國。灰城出土的已其器,是已其國嫁女媵器(陪嫁品)、已其、萊都是薑姓國,按同姓不婚的中國古製,已其與萊是不能通婚的。能和已其薑通婚的灰城領主,肯定不會是薑姓的萊子。萊國都城當在濰、淄上遊,"黃縣人考證萊國舊都在臨朐附近,大體正確"。

三、王恩田則主萊都即紀都,後遷黃縣說。他在《紀、已其、萊為一國說》一文中認為,黃縣說、臨朐說皆難成立,王獻唐先生按同姓不婚古製、以已其國媵器出土於黃縣為據,證明萊都不在黃縣,也不一定可靠。因為古代婚姻關係複雜,春秋以前,婦女從一而終、夫妻合葬的習俗並未確立,婦女由於離異或喪夫而改嫁或回居娘家的事常有。臨朐說的依據,是《左傳·襄公六年》:"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滅之。注家皆雲東陽在臨朐東境,但古代地多重名,齊郡有臨朐,萊郡也有臨朐,怎知東陽就在齊郡臨朐以東而不在萊郡臨朐以東呢?王恩田考證論定:紀、已其、萊為一國異稱,萊都即紀都,在今壽光縣咼一帶;春秋時遷往黃縣歸城,城於萊山腳下。萊國與萊山密切相關。歸城之所以沒有萊器出土,是因為萊人稱祖考為萊,而稱國號則為已其。已其器即萊器。

四、杜在忠則提出諸城說。他在《萊國與萊夷文化考略》一文中認為,東陽在臨朐以東,但不一定在臨朐境內。據近幾年考古調查,今濰水西岸安丘、高密、諸城交界處的濰水中遊衝積地帶,西周遺存豐富,有許多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大型夯築台基和墓葬,僅諸城北部鬥雞台及安丘一帶就有西周遺址三十多處。這裏可能就是"城東陽"圍萊的齊將晏弱封邑所在。晏氏本濰邑人,就此駐軍逼萊,萊都當去此不遠。萊國的政治中心,應就在濰水中遊附近。

五、周昌富又提出昌樂說。他在《萊國姓氏與地望考》一文中認為,黃縣說不符合史實,臨朐說大體接近。因為晏嬰說過,齊景公時齊國疆域(包括滅萊後所並萊國疆土)東不過姑尤,即今平度東境,古萊國怎會遠至黃縣境內呢?周代萊國疆域,應在濰水、淄水流域,包括今昌邑、濰縣、濰坊、昌樂、安丘、高密、平度、臨朐、益都、淄博、廣饒等廣大地區,萊都大體不出昌樂、臨朐、益都一帶,似以昌樂西北地區為宜。其他還有一些大同小異的說法,不一而足。

關於萊國疆域範圍,也是眾說不一,難以確定。除上述周昌富之濰、淄流域廣大地區一說之外,還有:

一、遲克儉在《古萊國初探》一文中認為:萊國疆域南至沂山,與莒為界;東南至平度膠縣,與已其接壤;西起臨朐、經白浪河、膠萊河,直至大沽河一帶,包括今之濰坊、昌邑、安丘、平度、高密、膠縣等縣市。但他認為萊夷、萊國和東萊並不是一回事:萊夷是族稱,是東夷族一支;萊國是國名,商後期萊夷所建方國;東萊是萊國被齊滅後遷至黃縣歸城的萊國遺民稱呼,已不是獨立國家,而是齊國附庸或行政區的一部分。萊人稱灰城曰歸城,即表示對齊歸附之意。歸城一帶出的陶器,與臨淄齊陶特征近似,而銅器則皆無萊國銘文,就是一個證明。

二、杜在忠則認為,萊國版圖大致在今膠萊平原,西達淄、濰河流域,北至海,南至莒界,當不超過諸城、膠縣;東麵可能延伸到半島大部地域。

三、王獻唐在其《黃縣已其器》一文中則認為,萊國疆域,當包括今安丘、高密、平度、博山,周圍與齊、紀、已其、莒、淳於諸國毗連,並交錯存在。

四、王恩田主張紀、已其、萊為一國說,紀國即萊國。因此,他認為:紀(萊)之國土西起壽光,東至膠東半島,範圍極其廣大。

以上諸說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都缺乏權威性的論據。要知萊國曆史的究竟,還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