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安徽境內有無古廬子國
在古今史誌及地理著作中,安徽省境內有不少地方被稱為"古廬子國"。有人說它在"古廬州",有人說它在"(長)江南的青弋江流域",雖然說法不一,矛盾不少,但相同之處:即安徽省內確有古廬子國存在。
古廬子國在今安徽省境內之說,首出於東漢末年的應劭。
班固《後漢書·地理誌》"廬江郡"自注雲:"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屬揚州。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應劭注曰:"古廬子國"。由此,古廬子國在長江以北,皖北境內的說法,後人相繼沿襲,使用至今。如酈道元的《水經注》、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杜佑的《通典》、樂史《太平寰宇記》、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以及《大清統一誌》、光緒年間的《合肥縣誌》,直至現代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皖誌述略》等等,均沿襲應劭之說,並成定論:"古廬子國在廬州。"
當然,不同意見也是有的。如唐代廬江郡太守盧潘的《廬江四辨》、明代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清代姚鼐的《廬江郡沿革考》、江永的《春秋地理考釋》、《嘉慶廬州誌·地理誌考》等等,他們認為,安徽境內確有"古廬子國",但不在廬州,"廬子國在江南"。上述兩說,雖然有異,但都認為,安徽境內有"古廬子國"。
但是,1984年4月,安徽省肥西縣馬騏同誌在《安徽史誌通訊》第4期以《古廬子國考辨》為題,提出了新的看法,馬琪認為:"所謂'古廬子國';無論江北還是江南,皆未存在過。"並呼籲:"再也不能以訛傳訛。"
馬氏首先對"廬州為古廬子國"這一傳統說法,提出異義。他說,這一說法之所以影響之大,被人們接受範圍之廣,皆因《後漢書·地理誌》、《水經注》、《通典》等著作都是人們公認的權威性著作所致。而造成這一近千年曆史懸案,亦因為這些著作,相互影響、沿襲,而後人未作認真考據,人雲亦雲,亦步亦趨造成。其"禍首"當推應劭。論據有二。
其一:應劭原注是在《漢書》"廬江出陵陽東,北入江"的這句話下麵,"陵陽"漢有"陵陽縣",屬丹陽郡,在今天的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東麓陵陽鎮。按《漢書》對廬江的描述,即今之青弋江。青弋江源於黃山,流過陵陽東北至蕪湖入江,那麼按應劭的注,隻能說"古廬子國"在江南的青弋江流域,而不能稱:"廬州古廬子國"。這是應劭之說相互抵牾,自相矛盾之處。
其二:廬江作為一個行政區域的名稱,有一個從江南遷往江北的過程。據《漢書、淮南厲王傳》記載,高祖十一年,英布以謀反罪被誅,皇子劉長立為淮南王。文帝六年,劉長謀反,廢國遷蜀,死後封厲王。文帝十六年,將故淮南國一分為三,北部給劉安,稱淮南王;中部給劉勃,稱衡山王;南部給劉賜,稱廬江王。武帝時,劉安、劉賜謀反,失敗自殺,國除。置九江、廬江二郡。搞清這段史實,對班固《漢書·地理誌》"廬江郡"開頭自注"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它的意思是:"廬江郡是故淮南國的一部分,文帝十六年單獨為國"。而後人望文生義,把故淮南國理解為原在淮南,那就風馬牛不相關了。至於以後典籍將它引申為廬州即為古廬子國的論斷,則更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