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佞之人能使人不知其奸詐,是因其用心險而術巧,對此,《元史·列傳四十五》有精辟的論述:"奸邪之人,其用心也險,其用術也巧。惟險也,故千態萬狀而人莫能知;惟巧也,故千蹊萬徑而人莫能禦。其諂似恭,其奸似直,其欺似可信,其佞似可近,務以窺人君之喜怒而迎合之,竊其勢以立己之威,濟其欲以立己之愛,愛隆於上,威擅於下,大臣不敢議,近親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明嚴嵩就是這樣用心險而用術巧的奸佞人物。嚴嵩其人無才略,他最大的本事是巧於婿上,竊謀權利。世宗即以信道求仙著名的那位嘉靖帝,他雖昏庸,卻自以為高明,凡拂其意的,不是廷杖,即殺戮,對嚴嵩則另眼相看,因嚴嵩善寫"青詞",並作文為嘉靖歌功頌德。嚴嵩百事順嘉靖意,照其意旨行事,故得入閣參與政事。嚴嵩雖年過六十,精神煥發,勤於政事,日夜在內閣值班,連家也不回。嘉靖大為讚賞,賜其銀記,文曰:"忠勤敏達。"嚴嵩害人不露痕跡,被害的人也不知被誰所害。凡比己位高的,嚴嵩表麵對他很恭敬,實伺其過害之,取其位而代之。崇禎居深宮,大臣難得謁見,隻有嚴嵩得親近,旨意由他代下,因此他能一手遮天,權傾天下,結黨營私,大受賄賂,是當時最大貪官。嘉靖對他長期信任而不疑。嚴嵩之能遂其奸,采取的手法都一樣,即前所說"窺人君之喜怒而迎合之"而已,因而"愛隆於上","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
佞奸難辨是因其心險而術巧,而賢者難識是因其忠而直,故不為庸主暴君所喜歡。《元史·列傳四十五》談及知賢之難,是由於有下列幾種情況:一、賢者不遇時,或無人推薦,因而隱居不出,必然不為世人所知。二、人君知而召之出仕卻,卻不重視,待之如奴仆;或待之以禮,而言不見用;或用其言,而急功近利,且使佞人參與。因此,難以發揮賢者的作用,也就不為其君所賞識。三、賢者不為所知,也是因為:人君居於高位,喜聽別人的過錯,而不喜人說自己的過錯,所行是務快己心,而不是務快民心,賢者為公為民必然進諫以糾正其錯誤,這就使其君很不高興,不會得到賞識而重用,也因此,君臣就難於相處。而拒諫喜諛的人君,其左右必多佞人,他們最忌賢者,必然大肆詆毀、多方陷害,正直的賢者不獲罪殺頭已算萬幸,又何能發揮其才能為國為民做好事呢?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故賢人難知難任。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可算是我國古代識人高人一籌的人。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在齊桓公、晉文公、宋襄王、秦穆公和楚莊王這五位霸主中,從實力、人力和功績等綜合起來比較,大概就以楚莊王為最強。關於他的故事很多,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三年不鳴不飛"的故事。
莊王即位三年,但是,卻從來不曾關心過政事,每天隻是飲酒作樂,不分日夜地遊玩。並且,他還貼出了布告說:"諫者處死刑"。
於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地就這樣一年過去,兩年過去。臣子中有許多人也暗自慶幸著君王是個好逸樂之人;於是這些臣子也陪著他一同玩耍、十分愉快。不過,也有一些對莊王不以為然、不願隨之沉淪的臣子。
某一天,重臣伍舉抱著被誅殺的決心,來到莊王麵前。當時,莊王左手抱著鄭國的麗人,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帶著輕微的醉意接見他。"臣萬分惶恐,希望告訴王上一些話。"
"你難道不知道我已昭告天下'諫者處死刑'嗎?""其實,臣隻是想說個迷語給大王猜猜。""哈哈!是謎語啊!那就沒有關係。你說說看吧。""是這樣的:山丘上有一隻鳥,棲息在那兒已經三年了。這三年裏它不飛也不叫。請問它是隻什麼鳥?"莊王聽了以後,就回答他說:"它雖然三年不飛,但卻可以一飛衝天,它不鳴則已,一鳴則天下驚,你說的話我都明白,退下去吧!"
莊王嚴肅的表情一過,代之而起的,又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之後,莊王依然沒有改變,而且玩得比以前更過份了。
這一回,一名叫做蘇從的重臣出來了。他與伍舉不同的地方是說話向來直來直往,毫不留情麵。這回他是冒著被處死的危險,打算向莊王進諫。莊王見蘇從來諫便再三地叮囑他:"你應該知道我那個'諫者處死刑'的布告吧!"蘇從回答說:"如果能喚醒沉睡的君王,我這區區小命,就算是犧牲掉又如何!"莊王原來就在等待,看誰會對他提出強烈的意見。現在,時候到了,他突然停止遊樂,重新整頓起國中政事來。莊王首先就由人事上開刀,當初和他一起遊樂的數百名臣子全部加以處分,並啟用新人。另外則把國事委任於伍舉、蘇從二人。由此可見,莊王實際上故意沉迷於玩樂,然後趁機安安穩穩看臣子的表現如何。等到他弄清楚了誰是可造之材、誰是不可靠的人,就當機立斷調整人事,從而鞏固了政權和國家的基石。莊王可謂一代英傑。
觀察人是為了用人,以旁觀者身份對一個人進行客觀公正觀察時,其耳內不會被堵塞,眼睛不會被蒙蔽,就會得到有關這個人的真實情況。
日本名古屋商工會議所急需一名管理分部的主任。於是,名鐵百貨公司社長長尾芳朗將自己的一位很有才的朋友推薦給該所的主席土川元夫。
經過麵談後,土川立即告訴長尾說,你介紹來的這位朋友不是人才,難以留住。
長尾很吃驚,有點兒生氣地說,你僅僅和他談了20分鍾的話,怎麼就知道他不能被留任呢?這種判斷太草率了,也太武斷了。
於是土川開始解釋:你的這位朋友剛和我一見麵,自己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根本不讓我插嘴。我說話的時候,他似聽非聽滿不在乎,這是他的一個缺點。其次,他非常樂意宣傳他的人事背景,說某某達官貴人是他要好的朋友,某一位名人是他的酒友,並向我沾沾自喜地炫耀,故意讓我知道他也不是一般的人。第三,我想知道的話他又說不出來。這種人怎麼能共事呢?
長尾聽完土川的話後,不禁頻頻點頭,深為土川的分析所折服。土川沒有顧及老朋友的情麵,拒絕了他介紹的人,終於找到了一位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黑龍江省最大的私人企業--哈爾濱昌寧給水設備廠自1985年建廠以來,廠長石山磷先後開除了違犯廠規的弟弟和辦錯事還耍賴的大舅哥。後來,索性向自己所有的親屬統統下了"逐客令",對此,有人不解。他說:"即使他們很稱職,也會由於他們占去了有限的位置而影響全廠工人的進取心,那才是真的得不償失!"
(三)避免用人不當之妙方
要避免用人不當,用人者至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心底無私,任人唯賢。我們從事的事業是為了人類的徹底解放,遵循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用人問題上,就應該體現這個根本宗旨,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以事業為重,不從個人好惡出發,任人唯親。在這方麵,祁奚薦賢很能給人以啟發。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曾任中軍尉,年邁時請求退職。晉悼公讓他推薦個有才能的人來繼任。他當即推薦了解狐。悼公驚奇地問:"解狐不是和你有私仇嗎?"祁奚說:"你不是讓我推薦有才能的人嗎?至於私仇,我沒考慮。"悼公即任命解狐繼任中軍尉。但解狐不久就死了,悼公讓祁奚再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祁奚推薦了祁午。悼公又驚奇地問:"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奚說:"你不是要推薦合適的人選嗎?兒子不兒子,我沒考慮。"祁奚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至今傳為佳話。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要用人得當,首先要公正無私,唯才是舉。
通過看人的表麵,便對其人做出全麵評價,就難於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此輕易評價人,將會知錯人,用錯人。所謂"表麵",是指隻看人態度如何,而不了解其人內心世界;隻論其書本知識,而不考慮其實幹能力;隻見其對己表忠、好話說盡,而不分析其人動機和本質等,以此用人,往往會出問題。曆史上不少人正因此看人用人,結果遭到暗算,甚至失敗。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資治通鑒·漢紀》記載:東漢平敵將軍龐萌,表麵看,其人恭謹謙遜,漢光武帝劉秀對他非常信任,常對人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者,龐萌是也。"命他與虎牙大將軍蓋延攻擊海西王董憲。因詔書隻頒發給蓋延,龐萌陡生疑心而不自安,以為是蓋延暗中說他的壞話,於是叛變,倒戈襲擊蓋延,大破蓋延軍,延僅得身免。龐萌遂與董憲聯合,自稱東平王,駐軍於桃鄉的北部。劉秀得到消息,氣得幾乎發瘋,親自統領大軍討伐龐萌,寫信給諸將領說:"吾嚐以龐萌為社稷之臣,將軍得無笑其言乎!老賊當族,其各厲兵馬,會睢陽!"劉秀會合諸將,連續大敗董憲、龐萌。後東漢大司馬吳漢攻破朐城,斬董憲、龐萌。
劉秀是個英明的君主,他善於招降納叛,知人善任,對人能"推赤心於人腹中",他對龐萌的誠心信任也說明這一點。他引孔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的話來評價龐萌,意思是說龐萌忠心耿耿,絕對可靠。可是,他看錯了人,龐萌恰恰是個反複的小人。他與蓋延進攻董憲時,他叛變了,與敵人勾結一起,從後突然襲擊蓋延,蓋延全軍覆滅,隻能隻身逃脫。
龐萌的叛變,不僅對劉秀是個嚴重的教訓,也給後人有益的鑒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話沒有錯,但是,對人不該疑而疑固然不對,而對人未充分了解前過於信任也會出問題。龐萌本是更始政權的將領,後歸附劉秀,劉秀即帝位,任為侍中。本來他歸附劉秀的時間仍短,也未見立過什麼功勞,劉秀之所看中他,是因他為人"恭謹謙遜",也就是說,他在劉秀麵前表現很恭敬、謹慎、謙虛、順從,這種表麵功夫有時很能迷人,給人好的印象,因而得到劉秀的充分信任。可是,劉秀認為他"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那就沒有什麼根據,這是評價過高了,信任也就必然過頭了,結果是犯了知錯人用錯人的嚴重錯誤。
疑人要有根據,信人也要有根據,不然,就難於知人。
二是明於識人,量人用器。我們經常講,知人善任。首先是要知人,這是前提,知人才能善任。對一個人的優長、缺陷是什麼,了解得清清楚楚,才能做出妥善的安排,用得其所。馬謖長於謀劃,適合在統帥部當參謀,但短於實戰,缺少經驗。而諸葛亮卻讓他當指揮官,披堅執銳,統兵陷陣,結果導致街亭失守。
讀過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事實:1973年我國數學家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率先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一舉名揚世界。然而,哥德巴赫猜想被攻破的曆程卻是極不平的,陳景潤更是曆盡艱辛。陳景潤在廈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一所重點高中教數學,因為天生性格內向,表情木訥不善言辭,雖有滿腹知識,卻不能盡情表達,惹得學生怨,老師嫌,好不狼狽。後來,廈門大學老校長王亞南聞聽此事,堅信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並非弱者,隻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罷了,後來王亞南向熊慶來教授力薦陳景潤,使陳走上了研究崗位。枯木逢春,陳景潤如魚得水,盡情遨遊於數學海洋之中,辛勤耕耘,終於取得了令世界震驚的巨大成就,率先攻破"哥德巴赫猜想",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
從陳景潤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出,陳景潤當教師不稱職在於用才不當;後來陳景潤走上適合其特長的道路並攻破"哥德巴赫猜想"在於王亞南慧眼識才,因才施用。試想,如果陳景潤現在還呆在中學教室的話,陳氏定理的產生恐怕就成為海市蜃樓了。陳景潤的成功啟示我們,用人要堅持人事相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