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先而自治後而製敵(1 / 3)

第七章 先而自治後而製敵

兵勇素質,極為重要

【原文】

夫古今所以激勵軍士者,重賞以鼓好勝之心,嚴刑以誅奔潰之卒,故可用也。今湖北兵勇既不好勝,又不畏刑,視潰散為常行之道,恬然不以為怪。若因循不改,其可笑必更有甚於今日者。臣愚以為宜變易前轍,掃除其跡而更張之。凡標兵之求歸行伍者,一概不收;凡練勇之曾經敗潰者,亦不複用。大抵山僻之民多獷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多遊惰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嚐好用山鄉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臣愚以為欲另募湖北額兵,宜在襄陽、鄖陽等屬深山窮穀之中,招選寒苦力作之民,擇其英鷙者編入兵籍,假以時日而訓練之。與武、漢、德安等府遠相隔絕,使向來之潰兵潰勇浮遊無歸者,不得改名而混入其中。然後可得一旅之勁兵,而免致虛糜數萬之餉。古之謀大事者,克一二名城不以為喜,得一二良將、數千精卒則以為大喜;失一二名城不以為憂,失一二良將、損傷數十壯士則以為憂;即素稱精勁之師,或積勞而疲,或餉匱而散,或不和而驕蹇,則愈引以為憂。今日湖北之事,省城不遽收複,尚不足患;惟通省無一勁兵精卒,乃無窮之患。雖調他省之兵幸而克複,而本省無強兵守之,亦終非可久之道。臣愚以為湖北之急務,在於另募額兵,另招新勇,目前之收複鄂垣在此,異日之保守楚疆亦在此。效雖稍遲,而事屬至切。

--鹹豐五年四月初一日

《湖北兵勇不可複用大江北岸宜添勁旅折》

【譯文】

古今用來激勵士兵的方法,重賞用以鼓舞好勝之心,嚴刑用來懲罰敗逃之卒,所以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如今湖北的兵勇既不好勝,又不害怕刑罰,把敗逃看成是常用的做法,心安理得,一點也不以為怪。如果這種做法沿襲不改,可笑的程度一定會比今天更厲害。我認為應當變易前轍,掃除舊跡,重振士風。凡是要求重歸隊伍的標兵,一概不收;凡是曾經敗逃的鄉勇,也不再用。大體上,偏僻山區的百姓大都粗獷勇猛,水鄉的百姓大都虛浮奸滑,城市的百姓大都有遊手好閑的習慣,鄉村的百姓大都有樸實笨拙的性格。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喜歡用山區、鄉村的士卒,而不好用城市、水鄉的人們。我認為,要想在湖北另外招募規定數額的士兵,就應該在襄陽、鄖陽所屬的深山窮穀之中,招募貧寒困苦、努力勞作的百姓,從中選擇英勇強健的編入兵籍,給他們一定的時間接受訓練。這裏與武、漢、德安等府距離遙遠,相互隔絕,使原來那些敗逃的兵勇沒有辦法改換姓名混入其中。這樣就能得到一支強勁的部隊,從而避免白白消耗數萬的糧餉。古代圖謀大事的人,攻克一兩座名城,並不認為是值得高興的事,得到一兩名良將、幾千名精兵,才認為是最值得高興的事;丟掉一兩座名城,並不覺得憂慮,失去一兩名良將、損傷幾十名壯士,卻覺得憂慮;即使素稱精銳強勁的部隊,或者由於長期勞累而疲弱,或者因為糧餉缺乏而解散,或者因為軍中不和而傲慢不順,這就更加感到憂慮了。如今湖北的情形,省城不馬上收複,還不值得擔憂;隻是全省沒有一名精銳強勁的士兵,這才是無窮的憂患。即使調他省的軍隊幸而攻克收複了省城,可本省沒有強兵守衛,最終也不是長久安定的方法。我認為湖北的當務之急,在於另行招募規定數額的士兵,另行招募新的鄉勇,眼下收複湖北城鎮靠這,將來保衛楚地疆土也靠這。效果雖然稍微慢了一些,但這確實是極為迫切的事情。

先自治,後製敵

【原文】

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製敵。《得勝歌》中言自治者十之九。足下與都司彭君率此軍以出,縱使攻不遽克,名不遽立,亦自無妨,要當盡心力以求合於歌中之所雲者。不然,日日但求勝敵,我之可以取勝者果安在乎?孫子以攻城為下策。攻城不破,非戰之罪也。吾之所望者,但望賊匪來撲。野戰交鋒之時,我軍進退嚴明,確有不可搖撼之象,則此枝漸成勁旅。此吾之所期望而慰幸者也。望與六琴兄切實講求,時時以浪戰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