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敗血症
敗血症是由致病菌從人體局部不斷侵入血循環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病原菌在人體血液內生長繁殖,新產生的毒素可以引起全身功能紊亂和中毒症狀。常見的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其次有表皮葡萄球菌、綠膿杆菌、糞鏈球菌、厭氧菌及真菌等。
侵入組織的細菌是否能造成敗血症,取決於侵入細菌的數量、毒力及人體的抵抗力,尤其是後者。抵抗力強的人如果有少量致病菌侵入組織或血液(如拔牙、導尿等)時,由於機體強有力的防禦功能,細菌可被吞噬細胞及白細胞迅速殺滅,因此不會產生病變。對未成熟的膿腫、癤子用力擠壓,或膽道、泌尿道發生梗阻使內容物積滯和髒器壁緊張時,都可使病原菌從局部範圍進入血液造成敗血症。
還有相當一部分敗血症是並發於一些影響機體免疫功能的疾病,如白血病、肝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這些病人由於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免疫抑製藥、抗腫瘤藥物或放射治療等,使機體的防禦功能受到破壞而導致感染。此外,有一種敗血症的致病菌常常是一些耐藥的細菌或毒力較弱、致病性不強的細菌,這類敗血症是在醫院內感染的,如靜脈插管輸液、保留導尿、各種插管造影、器官移植術等都可帶入細菌而造成敗血症。
該病起病大多較急,有高熱、畏寒、寒戰、頭痛、關節疼痛等毒血症狀,且伴有腹脹、皮疹、肝脾腫大等。嚴重者可有氣急、煩躁不安、神誌不清、昏迷等症狀,甚至出現感染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急性心內膜炎等危急現象。部分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的病人,細菌可從血液進入人體內各髒器,造成肺膿瘍、肝膿瘍、腦膜炎、骨髓炎、關節炎及皮下膿腫等化膿性病灶。久病的患者可出現進行性貧血、消瘦、體內水及電解質紊亂等。
通過詳細了解病史及體格檢查來確定病灶或侵入途徑,這對敗血症的病原診斷非常重要,針對病原菌的種類,早期合理的選用抗生素。
本病的治療主要在於早期、合理、聯合應用抗生素。對病因不明的嚴重敗血症可聯合應用氨基甙類抗生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等)和羧苄青黴素或頭孢菌素族抗生素;如疑為葡萄球菌時,可聯合應用苯唑西林、磷黴素等;如疑為綠膿杆菌者可選用頭孢拉定、羧苄青黴素等;如疑為厭氧菌時,可用氯黴素、滅滴靈等。真菌敗血症則首選兩性黴素B。抗生素應用的劑量要大,每日量分2-4次由靜脈內快速滴入,以便達到較高的血濃度而迅速殺滅病原菌。在體溫下降、臨床症狀好轉後應繼續減量應用,至少7~10天。有積膿時,需及時切開引流,並局部應用抗生素。
在治療敗血症的過程中,應嚴密觀察血壓、脈搏、神誌等變化。注意口腔及皮膚清潔。給予易消化食物,保證熱量供應。每日需攝入2000-3000毫升的足量的液體,以利毒素排泄,口服有困難時應靜脈補給,同時補給鈉、鉀、氯等電解質。
預防敗血症要注意保護皮膚和粘膜的完整和清潔,如有破損,應及時消毒處理。對體內的感染病灶應及時治療。瘡癤感染應及時治療,不可隨意擠壓或用針挑刺。膽道、泌尿道等感染有梗阻時需解除梗阻,必要時手術治療。炎症沒有被局限時,不能進行切開排膿。